第14章 第十四章-第3/4页





        舒之勉一脸敬服:“他们比我还沉得住气,连几岁的小孩都不骄不躁,不愧是裴家。”

        “裴大郎有一句话说对了,”舒宜道,“所谓世家光环,有实在的长处,也有虚名,各为几分,你须分清。”

        舒之勉沉默着点点头,他最近跟着姑姑到处跑,还真琢磨出点课上学不到的东西来。譬如学堂里夫子就决不会说世家的光环里也有虚名,但细细想来,姑姑的说法虽离经叛道,但有时又一针见血,醍醐灌顶。

        舒宜也不让他偏听偏信,总是说,就算是自己说的也可能有不对之处,需要舒之勉独立思考辨析。不过,舒之勉凭着小动物般的直觉判定,就算不懂,姑姑的指令也必须得执行——这是祖父和父亲的指示,而且姑姑有个好处,从来不坑自己人!

        舒宜换了个话题:“你和张京兆家五郎是同窗?”

        “是啊,姑姑有事?”

        “你明日上学,记得把今日的事说给他听,就当是闲聊瞧热闹看到的奇事,他会懂的。”

        不懂也会学给张晁听。

        “哦!”舒之勉眨巴着眼睛,还是有点懵。

        舒宜索性给他讲明白了:“此多事之秋,再小心都不为过,这伙闲汉就是平白的一个把柄,还好是被我们撞上了,不然恐影响张京兆的正事。往后须得更上心,万一闹出什么不好看的事,影响大局,哭都来不及。当然,你同他就不用说得这么严肃,都是同窗,语气平和点。”

        “晓得了,姑姑可还有吩咐?”

        “你去温习功课罢,”舒宜说,“我再去看看行卷。”

        几日前,在越国公府已开办了一次针对投贴举子的考核,来了好几十人。越国公和两个哥哥上朝去了,舒宜领着两个侄子亲自主持,以示诚意。

        虽然她制书才女的名气十分显赫,但舒宜有自知之明:她和这群从小研读四书五经的书生比,文才能差出十条街去。因此舒宜索性不露这个怯,提前和越国公商量着定了题目,叫才子们写篇策论,务必言之有物。待第二天越国公沐休,带着举子们在府中宴饮,再来集体作诗。

        诗和策论差不多都考评完了,近来在举子间忙碌的汪掌柜带着舒宜的任务,又亲自和挑出来的十几个人一一谈心。最终这次越国公府择定的十八人中,竟有三人愿意投入舒宜门下,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成果。

        虽说这三人都只著文,且才学方面也比不上裴明彦,但裴明彦这样的资质才是可遇不可求,舒宜已非常满意。意向初步定下,荐贴就要先准备起来,如今,拿了谁的荐贴,就算作是出自谁门下,往后的仕途中多半脱不开干系,所以举荐风俗甚重,要注意的也多。

        要等派去他们故乡送钱帛的人们回来才能最后敲定,这些举子在故乡风评如何,有没有可能危害到未来仕途的黑历史……如果他们出仕后被揭出来坏事,提供荐贴的人就要跟着吃挂落。又则,谁适合去某部,某地是否缺己方的人,皇帝的意图又是什么……这些都得考虑。

        舒宜想事的时候习惯一个人待着,这会侍婢们都在外间,她独自在书房,一边磨墨一边在脑中理清布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