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暴躁县令



  县令是要做事的,相比之下,读书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少了很多。

  最初的时候,所有的读书人都是按照县令的标准来教导的,但到了后来,人们发现这么做的话实在是太麻烦了。

  县令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县令比普通人多的话,那自然是不行的,可那么多的读书人,总不可能个个都能当县令。

  当不了县令的读书人也想当县令,如果是好一些的读书人的话那还好,他们虽然心里不舒服,但也会通过正面的方法和手段想办法成为县令员。

  可如果是那些不好的呢?

  造反、制造危机......

  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目的是做得出来一些寻常人做不出来的事情的,县令员们也有野心,也有自己的目标,总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当愚民不是?

  如果真的那么做了的话,周边的国家也是会发展的,等到对方船坚炮利了,到了那时候等待自己的只有灭亡。

  只有不在乎朝廷未来的人才会这么做,对他们来说,自己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够满足他们的目的,江山社稷如何他们并不在意。

  到了后来,人们意识到不能一味的将读书人培养成县令。县令终究是少数的,如果教更多的人当县令的话,那也不可能真的让他们都去当县令。

  如果真的那么做了的话,那这些当不了县令但却懂得为县令之道的人该怎么办?

  更准确的说,这些人会做什么?

  后来,人们就开始不再主动教导读书人如何当县令,而是先让他们学习各种知识,而如何当县令这一节课则只有在读书人成为县令之后才会教导。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读书人们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

  读书人只要学习如何读书就好,朝廷自然会从其中挑选人品好的,然后悉心教导。

  一般来说,县令会学习如何安抚灾民,如何治理灾民,如何建造城池,如何屯田,如何做生意......

  当然,这些东西县令肯定不可能亲自上场去做,但至少朝廷得保证这些东西县令都懂,不会被下面的人蒙蔽。

  毕竟县令是一方父母官,这个父母官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真正正的父母官。

  在这一亩三分地里,县令就是朝廷最后一根触须,如果县令狗屁不通的话,也就意味着朝廷失去了对这里的掌控。

  对朝廷来说,县令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敛财这种事情其实朝廷是不在意的,但县令要有能力治理这一县之地,能够让朝廷的法令可以通行到这里。

  如果县令是什么能力都没有的人的话,那他还能做什么呢?

  经商?下面的人能把钱全都给他卷走,人丁户籍整理不清楚,土地不知道如何统计和开垦,城池不会建造,发生灾情不会处理只能看着灾情不断扩大,叛军或是异族攻击只会弃城而逃?

  在战乱时期,可能这样的人能当上县令,在王朝末年的混乱时期这样的人可能也会当上县令,但一个朝廷正鼎盛的时候,这种县令是很少会出现的。

  就算有,也是在内地,而不是在这样的边陲县城。

  内地没有什么战事,虽然也不是一定没有危险,但内地有危险的可能很少,内地最大的危险其实是天灾,天灾在内地出现一次很难治理,所以内地的县令更擅长如何应对灾民。

  这活他们熟悉啊!

  有的灾民是因为旱灾,有的灾民是因为蝗灾,有的灾民则是因为涝灾。

  这三种大型天灾是最考验县令的,这些天灾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徙。没办法,如果不走的话就真的活不下去了。所以人们只能走,只能离开自己的故乡。

  可迁徙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且不论到了外地之后如何活下来,单单只是在迁徙过程中的死亡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这方面,县令如果拿不出成绩只会傻看着的话是肯定活不下来的。

  所以内地的县令对这种事情比较擅长。

  外地的县令就不一样了,外地的县令很少会遇到灾民,毕竟自己本地的民众就少,当地的环境本来就很恶劣,人们也很擅长面对各种恶劣的环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