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5 红砖房的冷餐会-第2/2页



  九点左右,活动接近尾声,最后的一小段时间里大家自愿聊天,离场也随意。我和刚刚交谈的伙伴们互道晚安,起身环视房间,注意到Ava边上的几个人还没解散。既然产生了兴趣,总觉得要是这样直接回家有些遗憾,我便打算等着一会儿单独去和她打个招呼。因为猜测她是ABC(美籍华人),我谈不上紧张。这是我有些奇怪的思维模式,好像只要对方不是自己的同乡,无论性别、年龄,主动搭话的时候都觉得轻松不少。隐隐约约地,移民过来的同胞们也常被我归到这一类别。要说成长背景相似的华人,社交中的预期和规则是双方都清楚的;但面对外国人,一来对人家的社交规则不甚了解,也就谈不上多么顾虑,二来对方也不会产生对本国人的那种预期,只要保持最基本的礼仪通常都能收获不错的体验。

  抱着这份心态,等她终于准备离开的时候,我自然地叫了她的名字。

  “嗯?”

  她发出的声音我很熟悉,虽然和“Umm”有些像,但那是中文的语气词不会错的。我意识到自己忘了提前想好交谈的话题。

  “不知道我这么问合不合适,还请不要介意,”我试探性地用英语开了口,观察她的表情的同时顿了一下,“你是中国南方什么城市的人吗?”

  “啊,嗯。口音能听出来?”

  她切成了中文。我松了一口气,要是猜错了的话恐怕少不了尴尬。

  “不如说根本听不出来才对。你的发音实在过于美式,我开始以为是ABC来着。”

  “诶?”

  她特意拖着长音,上半身往后倾了一点,稍微眯起了眼睛,用一种相当敏锐的好奇眼光将我上下审视了一番,似乎做出了某种判断。但她没再说什么。明明是自己主动开启的谈话,我觉得像是在被狩猎,产生了需要挣脱出来的紧迫感,表面上仍努力做出轻松的样子:

  “这不是有些宗教背景吗,说实话有些不适应,看来总共就我们俩个中国人的样子。我只是有些好奇你为什么会参加这个社团。”

  我几乎是瞬间就后悔了——我分明是不愿意抱团的人,但这样说,听起来表达的正是相反的意思。

  “Isee(我明白了)。我有朋友在这里呆挺久了,所以算是来看看是什么样的地方。”

  “原来是这样。和想象差距大吗?”

  “还好吧。刚刚你提到的那个,我自己也是不信教的。家里人偶尔会去。”

  她边说右手边摸索进口袋——细长的手指,将手机顺出来抵在腰部,侧低着头看了一眼屏幕。这串动作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她身后的挂钟确实也指向九点二十了。

  “啊我也是,奶奶的话周日基本会去,”我适当回应,身后被推着一样想尽快结束对话,“好像挺晚了。抱歉叫住你,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无关人员感觉不错。”

  她抬起头,一瞬的略微惊讶,马上又变成了刚刚那猎人一样的神情。她拇指卡住手机,抬起右手:

  “哪有这么夸张。那下次见?”

  我应该是点了一下头。

  “下次见。”

  自行车放在教堂前。我出了门,快步走过去开锁。这条路在校园内的最北面,一直往前骑的话能经过斜穿中心广场的主路回宿舍楼,顶多不过五分钟。但这回,我挑了最近的路口转弯。身后,小红楼里陆陆续续走出来的人们三两成群走在路灯下,从我视线左侧一闪而过,随即被街角的音乐学院楼挡在另一边了,但依然能听到他们有说有笑的,一片暖洋洋的气息。我当然是今夜的参与者,度过了一段热闹的时光;同时,也隐约感觉到使我躁动的、与往日不同的什么。为了将它辨别、平息,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果然鼻腔又噙满了这熟悉的气息——和夏天接轨的换季夜晚总是如此,潮湿又新鲜的空气,带着一种说不上来的亲切,既令人怀念起过往的幸福,又替即将展开的全新季节承诺了未知的相遇与变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