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4 小木屋-第2/3页



  “很明白啊小伙子。骑着它从SantaMonica海滩沿着一号公路北上,五个小时就能到旧金山。去的时候只是开胃菜,真正畅快的是返程:大海紧贴着右边,隔着头盔都能闻到海风的咸味嘞。要不要来看一看,前面就是我家。”

  我理应到了足够谨慎的年纪,可单看他讲这些时的表情——眼神一下透亮了起来,仿佛年轻了三十岁,方才文质彬彬的气场中分明多了份硬朗和热情——你总没法回绝掉这样的老人。再者,我本就是期待着新鲜事物才开始骑行,像今天这样的邂逅简直是可遇不可求。我末了还得是欣然接受。

  跟着走到近前我才注意到,这可不是普通的独栋小洋房。这是间有着很长一段半开放式阳台的木屋——我正要这么认定,却发现其实是混凝土墙面的外侧又专门铺上了一整圈木板。除去外围一层铁栅栏外,阳台是实打实的纯木造,回廊一般横跨了屋子的长边,朝向街道算是正面。两个深绿绒布沙发间隔开了三扇白边框磨砂玻璃门。房子是单层平顶,回廊侧的顶层则是像葡萄架一样撑了木骨架,为了防雨防风又由金属配布匹的可折叠式遮阳板罩着。跟海边的码头一样,阳台回廊由密集的木桩阵列支撑,浮在地面二十来公分以上的位置,多半是为了阻断地表的湿气。整个屋子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正门,而是要经由铁栅栏先踏入阳台回廊,再推开三扇其中之一的室内门。

  这阳台在设计上所倾注的心血从内饰摆件可见一斑,“一斑”是因为一半以上的玩意我实在认不出来。就刚进门来算,这回廊有着类似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皇室火车的风貌:吧台、长书桌、各种瓷器瓶罐;哪里看去都是深红的木材配上金铜色的立脚、雕刻,与晒褪色的斑痕融合得恰当,显得古朴典雅。再看那两个沙发,竟然以四十五度角颇为讲究地各自放了三块深橙色穗边方形枕,脚下的地板上又各自铺了印第安条纹地毯。由靠内的那块地毯往里去的最后三分之一衔接上了美国西部风,挂了一面墙各式各样的工具,光不同尺寸的扳手就愣是有一排。工作台似的架子乍一看杂乱,实则是按类别堆放的丝线绳、皮纸卷、标了口径的螺丝盒,等等等等数不过来的手工物件。如果自然历史博物馆要筹备新展,工作人员仓库恐怕就是这副模样。

  摩托车就停在回廊正前,看起来没有人在骑了,而是作为什么宣传道具,被贴上了不少条幅。最显眼的是侧面圆体连笔出来的大字——“Jerry‘s“。听说过专门给船起名字,看来摩托车只是继承主人的名字。我问起这些宣传幅,老人告诉我说他和儿子经营着屋子边上的小合租屋,主要是面向附近学校的学生,因此贴上了各校的校徽、宣传语之类的。他说是小合租屋,实际从这边看过去明明是整整齐齐的一大排。这大概能解释他哪里来的兴致和资金去布置一个阳台。时间三点过半,老人从侧面开口绕进吧台,对着大立柜摸索来摸索去,最后取下来一个方形玻璃罐子。

  “咖啡?”

  “麻烦了。您还在经营咖啡店吗?”我拉开吧台这边的高脚凳坐了下来。

  他爽朗地笑了:“不过是我的家而已。一方面为朋友来的时候备着,我自己也顶喜欢喝带味道的东西。”

  他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操作着,将磨成粉的咖啡豆从机器里取出来,平整地填满了圆锥桶滤纸的三分之一。

  “说起来,你想不想在我这学摩托?最后可以直接拿驾照嘞。”

  “很感兴趣,但说实话我比较担心交通事故。我胆子比较小。”

  老人没有说话,好像在专注于手头的动作。滤纸被放到一个像是锥形烧杯一样的玻璃容器上,他右手端起水壶,左手按着壶盖,细长的径口流出一道水柱打到滤纸上。水泡由咖啡粉中心向外散开,接着又螺旋形向外转起圈。他的手臂引导着水流,上肢也和跳舞一样细微地律动着,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意识到在羡慕眼前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秋日周中的午后,他一个人悠闲地守在街角的房子,竟不显得孤单。眼看头顶的阳光就要晃进来打扰这份悠然,却被回廊两旁栽种的阔叶树拦截、拆散,洒落成一束束柔和的光线笼罩了吧台;落到身上的金灿灿发着光,落到台面、木地板、橱柜上则变成了斑斓的光影,随着吹过的微风,那纹理忽明忽暗,永不重复地变化下去。老人哪里只是在做咖啡——单做一杯咖啡怎能显露出这般浪漫?这一刻也好,下一刻,每一刻或许都被他切割成了名为做咖啡的幸福、喝咖啡的幸福、与陌生人结识的幸福,一如他三四十年前有着沿海骑行那年轻时的幸福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