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芝山镇“武养液”(中)



  从芗圆山到芗帽山共七十里地,马车需要约一个时辰。

  每隔约七里就在马路边有一个村庄,这些村庄大部分姓贾。

  这条路在修建时,就是为了满足贾家凡人家族的出行需要。

  沿途不时有人上下马车,这些人和车夫很是熟悉。

  车夫名叫做【贾不喜】。

  虽然名字取得怪,但贾不喜说话贴心,面带笑容。

  “不喜兄,你笑呵呵的,一点都看不出不高兴的样子啊!”

  贾布问道。

  “做我们这行,必须嘴勤脚快,否则父母、老婆、孩子都没钱过年。”

  贾不喜回答道。

  ——

  贾布顺便提起“乡里乡亲医馆”的事情。

  后者说这个医馆总部在县城,是由贾家凡人第十代祖宗“贾阳去”老先生所创建,其武艺和医术世代相传,迄今已三十多代,开遍了通北县的十里八乡。

  现任医馆馆长贾老先生名叫“贾趣”,姓贾,又是“贾”字辈,所以其全名叫“贾贾趣”。

  这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贾贾趣老郎中既有武艺又有医术,但还是以医术更让大家称道,因为打架大家怕他,而医术却让大家离不开他。

  贾贾趣所在的嫡传子孙占据的芝山镇大部分的好产业,开设有“乡里乡亲武馆”、“乡里乡亲饭馆”、“乡里乡亲茶馆”、“乡里乡亲杂品”等店铺。

  由于人口多、财力雄厚,贾贾趣一脉还资助建设了“乡里乡亲学馆”和“乡里乡亲孤独院”,后者专门收养那些无人收养的老弱病残。

  听到车夫的介绍,贾布对芝山镇有了初步的印象。

  贾布还想起了摩托罗县城以经商建立偌大家业的齐家,可惜齐黑石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修士家族,一下子抹去了其好几十年的努力。

  ——

  经过半个多时辰的前行,前面出现一条宽广的大河,这就是“西溪”。

  当时贾布是与贾蓑一和连清月夫妇直接从空中俯瞰过的。

  马车和乘客要乘坐竹筏过河,加上等待时间,共花费了一盏多茶的时间。

  “今天不是镇里赶集的日子,来往的人比较少,如果是赶集,等过河就要小半个时辰,”贾不喜介绍道。

  坐在车厢内远眺,“西溪”下游的远方有一座若隐若现的高大山脉。

  那是贾家的一品下阶灵峰“鸡冠山”,现在租给了散修家族薛氏。

  一会儿后,马车过了“西溪”,贾布第一次来到了芝山镇。

  ——

  芝山镇东西长三里,南北长四里,人口不到万人,主街道只有一横一纵两条。

  街道的青石路面齐整干净,偶尔能在街边看到不少煤渣。

  街道的两旁店铺林立,“芗里芗亲饭馆”、“芗里芗亲茶馆”、“芗里芗亲杂品”等占据了街道中最显赫的位置。

  看到这些招牌,贾布拍了拍脑袋,原来自己以为的“乡里乡亲”是“芗里芗亲”,二者同音不同字。

  芝山镇上人流较少,远远赶不上摩托罗县城的繁华。

  但就是这样,贾布也发现,这边的人即使与摩托罗县城相比也显得身材高大,不愧是有贾家这样的引气世家坐镇的地方。

  偶尔还可看到身高接近两米的大汉。

  贾布是一个只有一米六多的矮小个,只能抱住别人那粗壮的大腿。

  ——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高。

  贾布不时能看到穿着武者服侍的半大男孩来往于位于镇边缘的“芗里芗亲武馆”。

  他们都是开馆的学徒,男女都有。

  进阶是他们最大的念想。

  贾不喜说,如果能晋升到后天中高阶,收入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如果能晋升先天,那甚至有可能成为修士,从而实现鲤鱼跳龙门,改变自身的家庭面貌。

  但这样的情况可遇不可求。

  而学武的费用可不便宜,一年得好几百两银子。

  这对于普通贾家子弟来讲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不少的凡人家庭因此而陷入贫困。

  ——

  贾不喜将马车停在芝山镇横道的尽头。

  贾布下车一看,上面写着一个“芗里芗亲医馆”的医馆。

  医馆共有两层楼、三个门面,中间的门面上写着一副楷书对联:“何必芗里千秋不老,但求芗亲百病不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