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老泉绝不是一个瓤茬儿-第2/3页
刘微之大奇,同时又发自内心地说道,小子,能有你这样的学生是我三生有幸,但是,以你之才,为师已经教不了你了,你可以出师去另请高明了!
除了刘微之,苏轼兄弟还曾师从过同乡史清卿。
这一年,与苏轼余生关系较为密切的两个人物出生呱呱坠地了,他们分别是:王翚(音灰)与李之仪。
皇佑元年,苏轼十四岁时,他的一个老乡罢官回乡,此公的名讳叫伋,字师中,眉州眉山人。少学读书,通其大义,不治章句(不带作诗的)。生性任侠,喜好人事。与其兄孜,相继举进士中第,知名于时。眉人敬之,号之“二任”,而苏老泉,尤其喜欢与之亲厚。任伋初为河南新息令,民爱之,买田而居。后通判黄州,再转知泸州,后病殁。
苏洵这段时间做了《名二子说》,详细地解读了为子取名的大有深意:
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
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然而,一生命运多舛的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
苏爷爷病逝后,居丧之期的苏洵极少作诗,苏轼兄弟受此影响,在这一时段也极少有诗文传世。
在这一段相对苦闷的时期,有一个令苏轼没有想到的意外惊喜是: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淮海居士、“山抹微云君”,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在江西高邮出生了。
随后,苏涣在过了苏爷爷的免丧期之后,也带着他大哥家的长子苏位去京师上任了。
苏轼十五岁时,他的十六岁的三姐嫁给了舅舅程濬(音郡)之子程之才。这段居乡的日子,苏轼兄弟也常常到自家的田地里去劳动,感受到了那种恬静的田园之乐。
这时的苏轼已经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少年了,自从苏轼当着他母亲的面说他要以范滂为榜样时,母亲程氏就高兴地说,我终于有了一个好儿子了!
这一时期的苏轼喜欢上了书画,也喜欢手抄经史书籍。喜欢书画固然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而每当得到好的书画,父子两个高兴地展读之际,一旁的苏辙确是无动于衷,从这一举动就可窥见日后苏辙沉稳冷静的个性。
爱好广泛的苏轼从小就学会了如何种植松树,嫁接果木,读医药书籍(这些嗜好在今天看来,都是文人的雅好),甚至小时候曾尝试用苦楝子树嫁接李树。无所不奇的他,还会在空闲时间练习家藏的雷琴与琵琶(鼓捣音律)。
两年后,从外公家传来了噩耗,苏三姐死了。
她是被其舅舅程濬、舅母宋氏还有丈夫程之才虐待致死的,至少在苏老泉的心中是这样认为的!
下面是苏洵为此作的名为《自尤》的诗,是一首少见的题材,为了表达苏洵的愤怒之情,最重要的是想充分地展示一下苏洵的真实个性,我们只好全文录出了:
五月之旦兹何辰,有女强死无由伸。
嗟予为父亦不武,使汝孤冢埋冤魂。
死生寿夭固无定,我岂以此辄怨人。
当时此事最惊众,行道闻者皆醉辛。
余家世世本好学,生女不独治组{左纟右川}。
读书未省事华饰,下笔亹亹能属文,
家贫不敢嫁豪贵,恐彼非彼难为亲。
汝母之兄汝叔舅。求以厥子来结姻。
乡人婚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
生年十六亦已嫁,日负忧责五欢欣。
归宁见我悲且泣,告我家事不可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