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哀悼-第2/3页
婢女将人们所作的诗词,传下来供人们阅读,有的人看到好句,也要点评两句。
下面这首曲子是东门先生的,哦!原来是一首词。听她念道:
借纸**命案,谁料得,年少匆匆。血染床前红,为遮众人眼,民众渐心寒。
稚儿埋沟多断肠,滴滴泪,化作绛洋。不分男女老幼,揪揪连心,何日重得开颜。
“好词,好词!”
“苏儒简先生的”再听她道念:
一拳震三山,
借纸难清算。
何处有青天,
岂可等闲看。
……
众人纷纷写出自己的诗词。
王金石正观察着这一切,今日有幸见到一群古人在一起,吟诗作赋,相互赞赏的场景。不由得有些感慨,他还看见有人拿着别人的诗,边看边随着诗词的韵律,摇头晃脑,摇摆中还有顿挫,沉浸其中。似乎好的诗词,能成为一种乐器,让人随着节奏摆动身体。
正随处看时,见颜素素拿着几张宣纸,从楼梯下来。她走上台,将纸交给了玉兔,玉兔接过纸。
她看了看道:“素素,你们这么多人,怎么才写了这么点?”
“师傅他说了,我们这些弟子写的诗词,就不拿出来丢人了,他写了一篇文章,你们凑合着看吧。”
玉兔晃了晃手中的纸,道:“柳不对的文章,我来读读。”
众人又都静下来,听她读道:
哀学子赋
庚申之年,暮春之月。李霸窜身书院,公私涂炭;学子奔命求学,有去无回。正义道销,亡于校舍。以致王父三日哭于学前,七日哭于家舍。杜鹃啼血,心神流离,貌似漂泊。李歌已非取乐之方,川酒已无忘忧之用。睢竹之园,已成炼狱之地;青牛之道,或有荼毒之意。雏鸟鸣哀,声含血泪,大树婆娑,民意尽矣。
呜呼,王父风云无感,王五军旅而归。无非群民愤起,更有山精秽睗。若非言路阻绝,淮河之上尽为义士。护军之将,忠能死节。泗州颠覆,矢志而吹。焉有民弱虏强,脂膏未央;都是义士高卧,热血未凉。昔寇虏狰狞,尚存大义;今日国强民富,当除异类。然有谄媚之臣,通敌为祸;更有苟且之人,心存异己。污秽之厕,时而为家;烟柳之地,甘为残花。
水毒暗沟,山高石都。长亭五或十里,依然暗流逐利。乃书院之祸始,实起于萧墙之内。若教之不改,三或五十年,华夏之传承,民族之脊梁,将不复矣。始作俑者,温水煮蛙。兄兮弟兮,同见戮于某子;长兮师兮,况复教化之礼。妄想仕途风流,企图钟鸣鼎食,尤为衣冠。淮西布衣,非独思于王子,非始见教之祸也。
完了,王金石听得云里雾里,好像上学时听老师读文言文,头一次听根本不知道啥意思。
但是见在坐的反应,好像很牛的样子。很多人低头沉思着,当是一篇好文章,能发人深省!
“好!”随着一声夸赞,不少人纷纷跟着喝彩。
王金石和大柱、高城道:“咱们不懂这些,就别跟着掺合了,喝酒吧。”
几人喝着酒,吃着点心。王金石正准备起身四处打听打听,却见玉兔来到他们这桌,对他说道:“这位公子,还没请教贵姓呀?”
“免贵姓王。”王金石拱手答道。
“今天在坐的,每一桌都有好文出来,唯独你这桌没有,公子不作一篇,给大家看看吗?不然,来这里坐着,有何乐趣呀?”
王金石听她说话,似有暗刺,想到之前在门口的事。应该还是把自己当成那些人一样的了,也有道理,不然自己这些不懂风雅的人,怎么会在这待这么久呢。
为了不引起人们重视,只好实话说道:“免贵姓王,我们不会作诗,只爱听。”
“不会呀?那你姓王,和王家还是一家姓呢。不会作诗没关系,唱个小曲也行啊。”
这人故意想让我丢丑呢,他们把我当成别有用心人,这……他在心里想到。
“对呀!唱个小曲!哈哈哈!”很多人跟着起哄。
“不唱就是别有用心。”
王金石想到:大家都对自己有敌意,以后想再混在人群里,怕是不行了。
唱歌?唱歌也行吗?什么歌合适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