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冀州家底



  “嗯,看来军屯、民屯之策果然奇效,短短几年内就吾等积攒了如此大的家业。”

  “此乃主公英明!”众人拜道,心悦诚服。

  闻言,李岷亦是开心,对未来也有了更好的规划。

  至于冀州粮食为何如此之多,那是因为在军屯、民屯之下,单单李岷能掌控的耕地就已经超过三百万亩!

  虽然现今的税收比例为税十五,比起汉室明面上三十税一多很多,但在冀州可没有逼捐杂税。

  农民种一亩地,就可以实实在在的得到半亩的收成。

  可想而知,这几年下来,冀州百姓是有多富裕。

  举个简单列子:

  一户百姓,四口之家,一男一女,一对幼年儿女,约有二十亩自耕地,亩产3石~5石,120斤/石,即亩产360~600斤(不换算现代斤)。

  如此,这户百姓上缴税收后,年收入则是为3600~6000斤,除去365天/年,每天能得到9.8~16.4斤,平均数13.1斤,再除去四口人,那么每人每天口粮约为3.3斤。

  这些数据仅仅还是比较基础的,哪怕自耕地减半,也能勉强度日。

  可若是家中男子多的,妇人愿意帮衬一把的,那自耕地、口粮上涨就变得有些夸张了。

  是以,冀州的百姓是真的活得很舒服,一年到头也多有富余。

  农民富余,就需要消费。

  而冀州恰恰商业氛围绝佳,不仅和平,还不过分抑制经商。

  有些聪明的农户,早已自己研发小吃,摆入夜市,也能赚取一大笔钱财。

  汉室宵禁在子时,即现代的十一点半,加之冀州各大夜市氛围喧嚣热闹,男女皆可游玩。

  如此,这其中所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可是巨大的。

  农业、商业,两相结合下,这才造就了今日之冀州。

  “主公,冀州各大商市,每日可收税约二十万缗钱,流水金额达一千万缗钱。故而,除去上缴朝廷外,州牧府每年可结余3600万缗钱,三年总计一万万缗钱(近一亿两白银)。”

  念及商税,褚沂也不隐瞒,直接在议政大堂上脱口而出,却吓坏了众人!

  “斯!一万万缗钱?”沮授与田丰对视,眼中尽是惊讶,实在不敢相信仅冀州一地的钱粮就已经如此之多了。

  更何况这还是在上缴朝廷税赋后的境况,如若不然,冀州还会有更深的底蕴。

  倒是一旁的荀攸,一副了然于胸的模样,似乎早已与褚沂核算过钱粮。

  但他的目光始终落于李岷身上,双眸似乎在说:主公之大业,犹可成也!

  荀攸此人,尽管不是最早投靠李岷,但却比大多冀州文武看出自家这位主公的野心。

  所以,往常他在钱粮一事上,格外关注。

  “主公,以上便是冀州之钱粮统计。”褚沂拜退,趁着文武在堂,他的这一番汇报着实让众人振奋。

  因为灵帝病重,天下愈发动荡,他们无论是平乱还是为李岷建立基业都需要钱粮。

  是以,有了这么丰厚的家底,他们岂不是没了后顾之忧?

  其实,褚沂还少说了一点,就是李岷手中的产业,其盈利规模早已超出了冀州一地。

  可以这么说,整个汉室之中都没有能与李岷比肩者。

  他可垄断了不少赚钱行业,例如糖业(除束脩糖外,又有了几款特色糖,风靡汉室上下)、酒业(桃花醉、高浓度酒等)、纸业(暂时只有特殊的纸,白纸仅少量供应贵族)、铁业(冀州产铁,随玄府锤打技术提升,铁器极容易制造)、马业(一部分来源于草原,一部分源自自己的马场)等。

  故而李岷之钱财,早已富可敌国。

  当然,这些行业,以及钱财褚沂可不会说出来。

  只待李岷觉得适当的时候,才会透露一二。

  其余的都要贴补玄府、影卫,以及为将来大事做准备。

  “嗯,钱粮无忧,明仁当赏,吾便赐你良马十匹、侍女十人、珍珠宝石五箱、钱一万缗(贯)。”李岷大方开口道,顺道环顾四周,有一一期许之意。

  “谢主公赏赐!”褚沂对财货执念不大,他今生之愿望唯在李岷一系,其他的便是一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