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必须要面对的困境



  所谓大势,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松锦一带,那祖大寿、洪承畴守着的松锦二城,孤立无援,长久下来,必定粮草短缺。

  将士们都吃不上饭,又看不到半点希望,投敌怕也是迟早的事。

  而祖大寿、洪承畴等人若投敌了,整体大势而言可谓是此消彼长,太要命了!

  “不出意外的话,朝廷这边必定会考虑筹集粮草、银子,尽力驰援北边。”赵巽叹息。

  却也只能给北边提供粮草、银子了。

  除此外,至于人马方面,想都不要想。

  传言之中,京营这边算是厂卫等人手,总兵力近三十万,听着不少,实际战斗力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况且,即便这些人马都有一定的战斗力,那还能再轻易派出部分人马吗?

  要知道,京城乃是整个大明的重中之重,开国两百余年来,敌人两三次都达到了京城下,故防御一事上便是重中之重,哪里能轻易派兵出去?

  不能增兵,北边战事又紧张,怎么办?

  便也只能想法子筹集银子、粮草,快速运送过去了。

  然,回头来看,就是这唯一的法子,要真正施行开来,怕也困难重重。

  朝廷,太穷了!

  秋粮还还要月余左右才能收上来,便是收上来发放百官的俸禄还不够,如何送去北边?

  至于银子,那就更难了。

  北边危机,可南边的情况也不容小觑啊,那闯王李自成已不是一两次攻打开封城了,一旦河南那边顶不住,便可长驱直入,大军一路抵达京城。

  除了这些大麻烦之外,在还有张献忠等三十多路大贼在四处作乱。

  而今大明,已是风雨飘摇,飘摇不定了。

  天将倾。

  转来翌日,早朝,气氛一阵诡谲。

  在朝为官者,多听说了北边大败一事,初始皆震撼不已,再回头看,一个个又咂舌不已。

  北边的麻烦可是真大了!

  而且还是极难解决的那种。

  “众位爱卿以为如何啊?”崇祯皇帝发问。

  下侧,自然是一阵寂静。

  能怎么办?

  没办法啊!

  只是看眼前这形势,北边是实在顶不住了。

  指望剩下那两三万人马抵挡皇太极的十余万大军?简直做梦。

  先前,十三万人马都没打过人家十一万人,现在只剩下一个零头了,拿什么打?

  打不过就要守。

  可怎么守呢?

  要知道,此一番朝廷之所以聚集十三万兵力,主要的目的自然是想打赢皇太极,迫使其退兵,可除此外,也有着驰援锦州的目的。

  在朝廷兴兵之前,锦州城就被皇太极数万大军围拢起来,足足将锦州困了一年,便是所谓的围城打援,几乎将守城的祖大寿逼的弹尽粮绝。

  而今此番兵败,那松锦二地,注定是守不住的。

  至于西南的杏山,因为在松山和杏山之间有着一条长长的壕沟,女真大军可以随便过,大明这边却不敢轻易过,一旦女真大军过来,杏山也就危险了。

  换而言之,可能北边的诸多防御城池中,除了最后一个宁远还能守一下,其他所有城池怕不是都要丢。

  “诸位爱卿都没意见吗?”

  崇祯皇帝看了一眼,暗自愤懑。

  这满朝文武,一个个号称学究天人,面对北边局势,竟无一人敢出声吗?

  他当然也知道此番局势危急,可越是这个时候,百官才越应该各自发表意见,大家一起想办法啊!

  “罢,退朝吧。”

  他烦闷的说了嘴,回到养心殿后琢磨许久,最终叫来内阁首辅周延儒和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及户部尚书钱谦益。

  “陛下,臣有罪!”

  刚刚走入大殿,兵部尚书陈新甲便叩拜下去,埋首痛哭。

  松锦大败,他这个兵部尚书自然是责任最大的,甚至于他就是松锦大败的最终元凶。

  先前,根据洪承畴提出的方略来看,是要持重缓进,说白了也就是慢慢打,稳扎稳打。

  方略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可问题是朝廷没多少钱粮了啊,无法支撑太久,再考虑到在兵力上大明这边占优势,他也就贸然提议速战速决,结果……败了。

  “起来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