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余波
钱阳表情倒是一如既往的平淡无波,看着让人怀疑他的真实年龄。
黄树眼见得钱阳并不去接着他的话头问,只能自己续上:“小子,这两场打得很值得,上头坐着那位这次肯定是心里留下印象了,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儿。剩下的,就是看你小子的造化,泰山演武你去了赢不赢得下来才是最终一手。”
看着黄树眉飞色舞又故作矜持地给他讲着这些事儿,钱阳心中闪过一丝暖意。
示锋园今日的安排到此就结束了,毕竟能代表赵国参加泰山演武要从中选出的十个人可不是立马就能决定的,需要赵何回宫之后慢慢考虑。
其一,战力与立场的问题。
战力自然是不用多说,泰山演武终究是展示武力的场合,战力必须排在考量的第一位。
而立场就更简单了些,诺大一个赵国,立国之前尚有派系,到如今第三代皇帝的时候,赵国的派系可就复杂了。
当初太祖赵飞廉与姜子良乃是正儿八经的师兄弟,更有赵飞廉拉拢汇聚人心的本事一绝,所以即便立国,赵飞廉在位一日,皇家与姜家乃是一体同心的,无论萧家还是韩家那两派,都只能老老实实听东打西。
但传到第二代的时候,五大世家确立,皇家与姜家的关系就略有疏离。
不过这也算是情理之中。
赵丹没有其父赵飞廉的手段,好在胸怀足够大,姜子良对他来说亦师亦父,也是足够尊敬,所以,即便当时赵飞廉暴毙,靠着姜子良对皇家的感情,赵国其他派系依旧是翻不出什么大浪来。
但不同的大小世家终究是立了起来,各种派系之间界限分明,这种情况下,站队与被站队就成了赵国朝堂的常态。
其实,当时若是姜子良起了什么心思,赵国皇位改个姜姓简直是易如反掌。
但赵国朝堂之上,暗中流传,太祖赵飞廉临终托孤姜子良,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将姜子良牢牢绑在赵国皇家近两千载!
据传,当时赵飞廉已是散功将近,浑身的苦痛到达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更兼有呕血连连,派人将姜子良召至榻前,屏退除此之外的所有人,握着姜子良手,说了句:“吾儿,可辅则辅之,若不可辅,汝可自立为王。”
这一句话把姜子良说的汗流浃背,当即就跪着发誓,他活着一日,就保赵氏天下一日。
之后再有赵飞廉立下遗嘱,赵氏子孙,姜子良存,待如亲长,姜子良若是不在了,赵氏待姜氏如亲族。
但到赵何这一代,虽然赵何待姜子良也是恭敬有加,但隐约之中皇家和姜家已经是隔了一道鸿沟。
赵何与其父相比,手段上相差不大,但胸襟上十不存一。
他在心底最深处是有个念头的,他想将大赵真正变成赵家一言可决。
在他看来,当初赵国立国就是姜子良占了过多的功劳,祖父赵飞廉没能处理掉姜子良,让整个姜家顺势而起,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是尾大不掉。
姜子良活着一日,大赵就不是他赵何能一言可定朝堂之国。所以,他按耐性子,只是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而已。
姜子良活了两千多了,相必也撑不了多久了吧?
但这恰恰就是赵何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的体现。
皇帝与臣子的关系,可不是赵何想的那么简单。
朝代更迭之中,大部分都是一任皇帝干的不好,臣子里头有实力的一位出来换了天下的姓氏。
但恰恰赵飞廉是个例外中的例外,用天授其才来评价赵飞廉是一点儿都不过分的。
赵飞廉出身太低,但微末的时候,气运被他抓住了,不要脸地跟当时不显山露水的姜子良成了师兄弟,一步步做大的过程中跌倒过,自大的时候差点把自己的小命都完没了。
但他对于臣子,一直是属于恩大于威,牢牢抓着姜子良的同时,重用萧追月和韩重言。
姜子良给他打下一半江山,韩重言打下了另一半,萧追月和姜子良又共同为他安抚治理千疮百孔的天下。
他赵飞廉能够成为立国太祖的原因是什么?无非是善于用人,善于聚人心而已。
但这才是君主的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