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姜灏武
名字这回事,在大宗门里头最有讲究。一般是由权威的长辈定下辈分,根据辈分安排不同的字头,就比如胜洲的灵剑宗,当代宗主与大长老皆是出自“梦”字辈,而后跟着“心、意、行、止、定、分、存、列”字辈,大家族里这一套也颇为流行,不过家族后辈比起大型宗门的弟子来说,当然是要少一些,当然字头就各有不同了。
姜家出身也不算高,族长姜子良更是潇洒自在的本意,在后辈身上的心思大多放在培养上,在名字这些上头,当真是没有什么讲究。
不过姜方舟与姜方流两兄弟,总也算的上“方”字一辈,于是从蒋方舟开始,也就按着私底下的默契,尽量往一个字头上取名。
所以姜方舟的长子姜英虬本就是姜子良亲自取的名字,其他后生的同辈,自然也是入了“英”字辈。
姜方舟成婚比姜方流早了足足二十几年,加上姜方流即便是成婚之后,都多在军营少着家,所以姜方舟的长子姜英虬比姜方流的长子姜俊烛年龄大了三十多岁!
等到姜方流生下长子后,依旧是姜子良取得名字,问题是姜子良不知是没字头方面的意思还是其他,娶了俊烛这个名儿,所以姜方流那一支给他的儿子辈取名就入了“俊”字辈。
实际上,姜家“英”字辈与“俊”字辈是一个辈分的,不过分属于嫡庶两支而已。
姜英虬成婚时,姜方流还是独身,所以姜小花本就是姜家从族长姜子良起始的第四辈长子!
姜英虬与姜赵氏给孩子稀里糊涂起名小花,本来之后第四辈嫡脉都是“小”字辈了。
自姜子良随太祖赵飞廉立国以来,姜家从一个小门小户一跃成为武洲都数得上的大家族。
正所谓“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拎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
姜家自然也逃不过这一规律,姜家打那之后,自称是姜子良堂门亲戚的都络绎不绝,更说不得其他各种各样关系的亲眷。
也好在姜子良在这个是事情上处理得当,能用金钱打发了断的都了断干净,只留了几个堂门的姜家族人,也由姜子良出资在城西买下一个宅子来安顿。
所以姜家本家,只有姜子良直系血脉和几个堂门的晚辈能够自由进出。
姜小花二十岁这一辈前前后后也只有四五个兄弟姐妹,开始也确实在按着“小”字取名或改名,直到姜小花要给自己也改名字。
姜赵氏听到姜小花刚回到身边的第一句话便是这个,显然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不过后来一想,连祖父公公都同意了,她确实也没什么好说。
姜小花长到这么大,直到在第一次跟着太祖父出去游历之前,都不觉得自己的名字有什么问题。
在姜子良带着他第一次出了临淄之后,他发现,小花这个名字在偏远乡村真是极端流行,随便一个村子,不管是不是属于赵国,叫小花的起码有三五个,而且关键都是女娃!
姜家算的上诗礼传家,对于那些过度僵硬的礼节倒是没什么讲究,但来自于长辈的名字,从来没有哪一位姜家族人自己提出要改的!
不过姜小花第二次被太祖父带着出去游历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了一些羞耻。因为第一次游历,大多是太祖父带着他去增长见识,积累一些平日里书本上见不到的也没办法见到的经验。
但第二次,可几乎都是切磋与挑战了。姜子良为人低调,带着姜小花第二次外出,大多都是走到一个地方便私下约当地属于大家族与大宗们的势力中的优秀后辈与姜小花切磋。
因为姜子良用的是姜安这个化名,但姜小花的名字他是丝毫没有遮掩的。你想啊,那些当地的家族和宗门里极为看重的后辈,名字都是要么威风八面要么是词美有含义,他遇上切磋或者挑战,上钱行礼报名,“在下姜小花,请指教。”这让姜小花如何不羞耻感拉满!
那些大度有涵养的家族与宗门,大多是接受姜子良提出的私下切磋的提议,毕竟姜子良的修为和手段放在那边,看不透也可猜出几分。但是有些狷狂一些的势力,那是不同意私下切磋的,按他们的定位,那就成了姜小花对他们自家后辈的挑战,既然是挑战,他们肯定是信心不错,场面也是公开,比起私下切磋,大了不知道多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