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巧羞纨绔义助人(一)-第2/3页



  今年又恰逢院试和乡试在即,此本书册非常的畅销,而且价格极贵,一本甚至能够卖到五至六两银子。

  明朝时期的印刷业已经十分发达,否则也不会出现三大名著及三言两刻等各类畅销小说。

  按理说不应该出现手抄书籍,抄书这个行业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也不应该出现如此昂贵的抄书费用。

  可世上之事并非如此,某些有钱的士子不太喜欢看印刷的时文集册,宁愿出高价钱购买手抄的时文集册。

  其实书店掌柜极其喜欢士子前来抄书,一则是雕刻印刷的书籍在工作流程中,难免会有所失误之处,出现缺字或模糊不清,甚至出现缺少字划偏旁,让人如读天书不知所云。

  二则文册中的句子分段分句,普通印刷工匠根本弄不明白,还要花大价钱请名儒前来指点修正,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标点符号,而且是竖行印刷,从右向左观看,断句时往往以空格当作标点符号。

  三则印刷的时文集册书体较小,又难免有些油墨味太重,不如手抄本的墨汁清香,观看起来赏心悦目。

  四则是雕刻一块雕板的价格极不便宜,即便早已使用**印刷,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五则是最为关键之处,一块时文集注雕板印刷的书籍,最多能用上一二年,等到乡试和院试之后,又须添加上新案首和新解元等人的优秀文章。

  否则文土们便不热衷于购买之前的书籍,造成书店积压亏本,也就是说印刷书籍没有抄书具有灵活性。

  六则是贫苦书生实在太多,抄一本书能够挣个一二两银子,大家伙还乐此不倦。

  再说书店老板也想结点人缘,谁知道这些贫苦抄书士子能否时来运转,会不会一朝得中功名呢?到时候也能给自己多一条门路。

  是以书店掌柜们对抄书士子们大多十分和善,他们知道抄书时有多么辛苦,不光要聚精凝神不出一丝差错,而且抄一本书要耗费不少时日。

  若不是生活太过于贫穷,或者是被逼得没有办法,谁会寒暑时节起三更睡半夜的忍受这份苦楚?挣这份辛苦钱财。

  自古道有自律任劳任怨之人才可能更会有成功的几率,孙山如此小的年纪愿意抄书赚钱,书店掌柜极为看重他,还额外赠送给他不少纸张,也是存有结个善缘的心思。

  孙山对此十分高兴,以前他在沂水县抄书连一两银子都挣不到,现在足足翻了一倍,自然从心中认为十分值得。

  可他没有意识到这里是济南府城,消费水平比起沂水县城增加了不知多少倍,其实也未必比沂水县城抄书合算。

  当天晚上书店掌柜家中,那名书店伙计正在向书店掌柜陪不是:“三叔,不是小侄不尽力,只是没想到那穷酸留有底稿,才让他寻到店中厮闹。那穷酸可肯善罢甘休,要不要我寻些泼皮混混暗中整治他一下?”

  书店掌柜的脸上流露出一丝阴冷之色,还有一丝割肉般的疼痛,过了许久才厉声制止住蠢蠢欲动的狗腿子书店伙计。

  “你这厮说什么混话,他再落魄也是个童生,年纪虽大谁也不能断言他今科甚至以后考不上功名,些许钱财值得花费此等手段吗?真是蠢笨如豚(猪)!”

  他又沉思片刻,缓缓做出决定:“既然你已在那穷酸面前露出马脚,且去诸城县书铺做个二掌柜吧?记住以后招子放亮些,别再做出这等蠢事,你不会雇佣些闲人从中做乱吗?害得老夫我折损了许多银两。”

  书店伙计微微一撇嘴巴,暗自腹诽骂道:“什么东西?你他娘的充善人装好人,如今折了钱财倒让我顶缸,还他娘的振振有词,真是个混帐王八蛋!”

  他即得了二掌柜之职,自然也不愿意和书店掌柜反目相向,强抑怒火向书店掌柜道了声谢,转身大踏步离开。

  孙山回到客店后,便专心致志的抄写时文集册文章,而且还口中喃喃背诵着,遇到优美篇章时还停下来抚掌赞叹,细加揣膜其中的内容涵意。

  不久之后他情不自禁的发出由衷感慨:“人果然都是有惰性的,这抄书带来的益处颇多,不光记忆力会大幅度提升,而且自觉学习和被动学习真是有天壤之别。那些红袖添香的公子哥,即便再多读十几遍,也未必能取得自己此时的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