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官卖私盐-第3/4页



    这些细务不是亲身来看,平时在庙堂是不会注意到的。

    在休息的时候,黄士谔偷偷问道:“陛下,安南那边很缺盐吗?琼州四面临海到处都可以制盐,人口又少,要那么多盐也是无用啊。”

    “怎会呢?每个人都要吃盐,只要我们把盐卖向全国,多少都不够用的。”

    到兴头上,朱由榔提出要取消实行三百年的盐引制度,改为官督商办的想法。

    黄士谔听后大吃一惊,连忙劝谏:“陛下慎重!没有了盐引,无法区分官盐与私盐呀。届时,任何一个渔村都可以自行晒盐售卖,盐课收入就无法保证了。”

    听到此话,朱由榔脸上充满了不屑,冷笑道:“有了盐引,也没给朝廷带来多少钱。崇祯二年,全国一年的盐课收入还不到一百万两,钱都上哪里去了?”

    崇祯二年,大明国还大致安定,总人口应该在一亿五千万左右。正常平均每个人一年吃10斤盐,总食盐消耗量应该超过十五亿斤,就算省着吃也要至少十亿斤。

    然而大明官盐的销量才五亿斤,近一半百姓吃的都是私盐。

    即使在官盐里,朝廷每百斤盐只能获得一钱的税,仅为售价的半成。

    为此,朝廷要耗费大量精力,组织六个都转运盐使司、七个盐课提举司,几十个批验所,光支付有品级官员的年奉可能就得十几万两。

    “陛下,此乃官吏**、私盐猖獗之故!只要……”

    朱由榔摆摆手,示意对方不要把老一套方法下去,如果管用,历朝皇帝早就办到了,也不至于崇祯朝的盐税比洪武朝还低。

    接着,他又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贩卖私盐利润那么高,又能让百姓获利,朕为什么不能自己卖私盐呢?”

    “陛下……卖私盐……”

    “没错,洪武朝初期就没有盐引,照样可以收盐税。可见,盐引不是古而有之。”

    朱由榔指出,历来判断是不是“私盐”的方法就是商人是否持有相关盐引。而盐引制度经过三百年风雨,早就腐化得不成样子了。

    从收盐税的朝廷到吃盐的百姓,从晒盐、煮盐的盐丁到实际行盐的水商,都没捞到多少好处。养肥的只是各级吃拿卡要的官僚和他们手下豢养的大盐商。

    况且现在全国大部分盐课收入在清廷手里,把海南生产的“私盐”卖到清控区去,能削减清廷的盐课收入就是赚,再有利润的话就是赚双倍,俗称双赢。

    满清既然要搞禁海迁界,江浙、福建、两广的晒盐场必然跟着遭殃。

    现在西南的井盐产地大部分在明军手里,沿海盐场如果再被破坏,清廷就要靠河东、山东都转运盐司提供全国。

    朱由榔断定这两个都转运盐司没有能力生产这么多食盐,就算能生产,越南方也将会是价。

    所以,未来几年长江以南的盐价必然会暴涨,上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都不出奇。

    这样大的利润,就算砍头也会有人前仆后继地去干,盐枭猖獗之势必然不可遏制。

    盐枭的战斗力是很可怕的,比如元末的张士诚就是大盐枭出身,打得元军丢盔弃甲。如果不是遇上洪武,不定还能改朝换代。

    盐其实是一种很容易生产的东西,消耗量又大,完全可以利用晒盐法大量生产,通过薄利多销获得收益。

    官府只需要在销售时收一次增值税就好,不用管卖给谁,卖到哪里。

    只要大盐场的税后价格比私造成本还要低,就不会有人私自产盐逃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