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文钱



  李靖,名垂青史,古今军事家中能排进前十的存在。

  前隋名将其舅韩擒虎有言:“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渊谓之“: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诸如此类之评,多如牛毛。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人家是个牛的不能再牛的人物!

  唯一的瑕疵,恐怕就是他的政治之拙劣!甚至还干出了密告李渊造反的事!

  但是,观史书记载与其征战功绩中所表现的智慧,霍弘觉得,李靖表现出的政治选择上的拙劣,更像是大智若愚的抉择。

  纵观史书,功高震主而得以寿终正寝者,屈指可数。

  其中,尤以王翦、李靖闻名。

  历经隋末乱世、家学渊源、少负盛名,说他拙劣……难以理解,史书这玩意,他也是人写的,谁知道其中掺水的多寡。

  “郎君,吃饭。”

  进门的药铺正后方的七间房和院子才是霍弘正儿八经的家,这般构造只是为了坐堂问诊的便捷与自家生活不为外人打扰。

  “有鱼哦~”

  “但凡有肉,铁定是鱼。岭南这地,我们这条件,想吃顿别的,不容易啊!”霍弘有前世二十余载的历程,心智自然是与年龄不相符的,可外人却十分理解。

  只因霍弘去岁随父识字学医(是真的识字,繁体字,可不得学么。),如今也在“看病行医”。

  接触的病患或家属、无一不是年长数倍之人,且皆为受罪逢难、路途坎坷、见多识广之辈。

  加之父母双亡的境遇,有意的藏拙下,相熟的人公认——时时刻刻都在长大!

  “今年年景不好,大雨不断,三季稻、土豆、红薯、玉米收成都不行,很多人都说之前盛传的产量是假的。”身旁孩童的脸上略显鄙夷道。

  霍弘一心对付眼前的饭食,“宁可年年挨饿,也不愿意尝试新粮种,怨不了旁人。

  但倒也能理解,敢拿颠覆历史和半生认知的新粮种赌一年的收成和家人性命的人,基本没有。”

  身旁的孩童笑道:“最早种植的曲家沟同村的人家,还不是见识过阿郎收了三季才敢播种。

  土豆、红薯、玉米、辣椒、西红柿等等,哪样不是他们见识过之后才敢的。

  村里人的亲朋好友亲眼目睹以后,三季稻这些粮种才传播了开来。”

  霍弘专心对付着碗中的米饭和清蒸鱼与凉拌西红柿一荤一素两个菜,思绪飞到了前世的最后一顿晚餐。

  前世在福利院长大,九岁的年纪便凭借智商进了资优学校,起早贪黑整整四年,攻读了百余门课程,在同龄人刚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进了大学。

  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打拼自己的事业。

  终究是在二十四的年龄,熬垮了身体。

  和医武世家、曾坐镇三甲医院院长的老院长以及福利院的弟弟妹妹,共进了最后一顿晚餐,餐桌上都没下来,再睁眼就是岭南襁褓中的婴孩。

  尽学老院长医武的霍弘,没想到被父母抱着在村内外晃悠的时候,竟发现最后一餐的食材竟全在附近成长。

  后世的冬小麦、三季稻、土豆、玉米、红薯、青椒、小米椒、等十几种蔬菜,花生等干果及近二十种香料。

  襁褓中的霍弘一哭二闹,“瞎指挥”着父母收割了“伴生”的各类作物。

  身体小有发育、六个月时在父母跟前吐字,又指挥起播种粮菜等物。

  此生父母深信了他们有个“生而知之”的儿子,并将这个秘密深深埋藏在了心底,从未对外吐露。

  霍弘也不想展露自己的异样,但是土豆这些东西,不收烂地里怎么办?

  再说有这些东西在,只需三五个年头,一个爵位怎么也能捞的着吧。

  唯独可惜的是,父母没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便已撒手人寰。

  流放至岭南的漫漫长路,将父母的身体耗损无数、埋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岭南瘴气弥漫的环境又加速了生命流逝。

  “郎君,阿郎留下的粮食……不多了。”

  三岁小屁孩肯定是种不了地的,吃的自然是父母去世前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存粮。

  “昨天我和村尾的王青谈好了,把地卖了。等我们几个长到能种地的那一天,地早就荒了。我们村没人租,外村的人又不会跑来租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