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后视镜-第2/3页



“你怎么了?火气那么大。”打电话过来的人是朱艺的丈夫,张磊。

朱艺刚挂电话,就听到有人喊她。她听得出来这是黄芪的声音,回头吼道:“叫什么!”

黄芪只楞了一秒,仍跑上前,“艺姐,咱歇一下呗,我要饿死啦!”

朱艺被提醒了才知饿,更何况付成也跟着她找了很久。“嗯,先吃午饭吧。”

几人开车来到曹海涛极力推荐的粉店,一下车就闻到一股扑鼻而来的肉汤香气,撩得人肚子里的馋虫大动。

“左边这条路是往我乡下去的,每次回家我都来这家店吃上一碗粉。”付成说,“味道确实不错的,开十几年了。”

曹海涛发出嗤的一声。

四个人点了四碗三两的猪杂粉,老板让他们先坐着等一会,便拿起围裙走进旁边的小厨房。这小厨房一点都不隐蔽,就是在门口处打了个灶台,竖了两面玻璃,老板的操作顾客能看得一清二楚。

先起锅烧油,等油稍稍冒烟之后放入蒜、番茄、豆豉和其他配料爆香,接着放入猪下水,将其炒至短生,过程不超过10秒。老板用锅勺熟练的撬开旁边灶台的锅盖,舀入两大勺事先煮好的汤,水开后立刻放入事先称好分量的米粉。

“这家老板我认识,你们放心,绝对干净卫生。”曹海涛说,“老板每天四五点就起床去菜市场买新鲜的鸡骨和猪骨回来煲汤,一煲就是两三个小时,汤里面一点味精、鸡精都不会放的。你们看那些猪杂,也是很新鲜的。老板买回来后用面粉洗好几次,洗到干干净净才切。”

一碗粉好了,黄芪先给朱艺端了过来。“不都是这样煮的嘛,这家怎么就特别了?”

“这家店一开始的味道也一般。老板也愁啊,他自己不是厨师出身,就跑去其他店里学。”

老板又煮好一碗,他叫唤了一声,曹海涛回头一看,跑去灶台边将煮好的粉端上桌。“这碗就是我的了,不好意思,我先吃了。”他对黄芪笑笑,大口嗦起粉来。

黄芪连抢的机会都没有,但他还是要说。“这碗怎么就是你的了?”

“我这碗是老友猪杂粉啊!”曹海涛解释道,“哦,继续说。这家老板不是一开始因为味道差跑出去学艺了嘛,他学会来的就是最正宗的老友做法,不放青菜的!”

黄芪和付成是因为不想吃辣才没点的老友味,黄芪不是本地人,对正不正宗这个说法感到好奇,便和曹海涛谈论了起来,可惜曹海涛第三口下肚,另外两碗粉也煮好了。

黄芪把粉端了回来,曹海涛凳子上却没人。“哎?老曹呢?”他问。

“接电话去了。”朱艺告诉他。

“艺姐。”付成掰开一次性筷子,“有件事我想了解一下,那两起案子进展大概是到哪里了?有怀疑对象了吗?”

“老实说,我感觉那个司机跟这两起案子都有关联。”朱艺差点忘了跟付成解释,“哦,两名死者是室友,洞桥高速的大众司机是她们的房东。

“竟然会这么巧?”付成诧异道。

“谁能想到呢。”朱艺喝了口汤,“两起事故地点距离不近不远,事发时间相隔两三个小时,这三个人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要说完全没有关联,也不可能。现在支持我这个猜想的,就是找到这个后视镜,这样我们就能把整件事给穿起来了。”

“我还是有些不太明白。”付成不好意思地说。

“其实我也不太理解。”黄芪嘻嘻笑着附和道。

“没关系,刨根究底是好事。”朱艺擦了擦嘴,“我打个比方,咱们这两起案件就像三个平行的平面,这三个平面第一眼看上去,是完全不相关的,可实际上每个平面都有一个洞。第一个洞,是林队找到的死者的信息,证明死者和大众司机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找的后视镜,就是第二个洞,能证明大众司机可能是陈记店前撞人的肇事司机。等我们找到第三个洞在哪里,就能够找到一根线,将所有的洞穿起来。”

付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最关键还是证据。”

黄芪也有些开窍:“我记得修车的陈记说,他看到撞人的使时间是五点到六点,草莓老太太说,他是六点左右看到的尸体,按照车速的计算,撞人的时间应该在五点半前后?”

“这么算是没错。”

“不对啊!”黄芪突然叫道。

“哪里不对了,黄哥?”付成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