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运河



周三一早,因为要去远一点的地方,今天大家都没有赖床。

   陈夏在酒店餐厅吃过自助早餐,就到一楼大厅里等待。朋友们还没全部下楼的时候,叶川就带着妻子颜慕、女儿叶颜到了。

   陈夏搂住扑到身上的小姑娘,一边摸着她的头发,一边和叶川夫妻俩打招呼,等朋友们到齐,再简单介绍一下双方。

   一群人出行,分乘多辆汽车不太方便,想聊个天都受局限,叶川昨天就向客运公司租了一辆大型客车,由专职司机负责一天的驾驶。

   大家都上了车,就能体会到叶川的细心。

   车里有四五十个座位,朋友们不仅不用挤在一起,还能与司机拉开一段距离,说话时不用太过在意**泄露,可以畅所欲言。

   客车平稳地驶出酒店的停车场,叶川站了起来,笑着揉揉陈夏身旁女儿的小脑袋,开始用磁性的声音,为大家介绍目的地。

   水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必需物质。

   在传统农耕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一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做饭做菜要用水,劳动生产要用水,洗漱卫生也要用水。

   一座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内外的人口就越多,每天需要消耗的水资源也越多。而如此巨量的需求,仅靠挖井汲水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解决城市发展和资源制约间的矛盾,人们有过很多设想,也尝试过各种方案,最后发现,还是靠近大江大河最为经济实惠。

   横览长云内外,纵观历史古今,几乎所有大城、名城都建立在丰沛的水源附近,其中也包括了大家熟悉的北都、南都和西都。

   妫水,从雾畿省外发源,汇集冰川融水和众多河湖的外溢,自西北到东南,流经整个盆地,又作为一条支流,最终汇入长江。

   大崩毁事件后,迷信谶纬的秦朝上下迫切迁都时,在妫水这样一条养育了无数代先民的母亲河北岸建城,当然就成了首选。

   那时的都城比现在的西都小得多,很快就建成了。刚刚松了口气的秦朝上下又发现一个新问题:以往温顺的妫水,越来越湍急汹涌。

   通过遥感测绘,现在可以知道,是一系列地震将冰川融水改道,从而增大了妫水的季节性径流量,原有的水道宽深不足以容纳。

   但秦朝人哪懂得这些,他们舍不得新建的都城,只得问卜上天,想出一个“祸水东引”的办法,也因此诞生了一个新的成语。

   当时的秦王下令,征发天下奴隶和国民,从妫水上游新挖一条全长五百公里的运河,将多余的水量排往东北方向地势稍低的“大河”。

   有了这条名为“嬴渠”的运河,不仅妫水重新变得温柔,还可以兼具汛期的防洪作用,并能沟通南北水系,强化王国的统治。

   只是,竭尽民力的秦王朝很快就没有统治可以强化了。运河修成后不久,早有叛意的贵族们借助谶纬和滔天的民怨,把它彻底推翻。

   伴随着叶川娓娓道来的历史轨迹和其中穿插的小故事,客车在高速路上飞驰,一个小时就到达了嬴渠旁官方设置的观景台。

   今天的阳光依然晴朗,空气能见度极好,除了已经无所谓的陈夏,几位名人都戴好墨镜和遮阳帽,才跟着大家一起下车。

   叶川没有带大家走进醒目的嬴渠纪念馆,而是先沿着缓坡登上山顶,走到宽阔的观景台边,示意那片隔着栏杆的山下景观。

   叶川看看身边没有陌生人,转过身,面朝大家,“请先往我的右手边看,那片水面是嬴湖;再往左手方向看,那边是鱼骨滩和复闸。

   “流水不腐,死水则变质发臭,对水里的鱼、船上的人、天上的鸟和两岸的环境,都是有害的。所以人工运河,也要有高低落差。

   “嬴渠修筑的本义之一是排走多余水量,如果连接大河支流的那一端,比连接妫水的这一端位置要高,就实现不了这一目的。

   “挖掘运河前,秦朝官方先派遣大量水工测量了计划线路,得到妫水这边高于大河支流的满意答案,才征发民力,开启这项工程。

   “但仅有高度差,保证水的流动还不够。秦朝兴建运河,还有借其通航的想法,又要求水流速度不能太急,否则船只不易往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