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宣阴阳家左护法星魂,入朝觐见。”李木做好早餐,恰好送到杨小蜜手上之时,宫里来了个小黄门。
“草民领旨。”李木作揖领旨,给了杨小蜜一个放心的眼神啊,便随宦官一路前往宫城。宫城在城北,李木住的地方在城东,所以二人走了不断的路才来到宫城。
宫城两道城门,分为内城门和外城门,分别镶嵌在内城墙和外城墙上。两道城墙之间五米来宽,端是易守难攻之地。李木感慨地看了看这座巍峨的秦王宫,不知道这个世界会是怎样的结局?
“草民星魂,拜见陛下。”李木作揖,悄悄打量着这位千古一帝。严肃的面容,帝王之气与生俱来一般,坐在龙椅上不怒自威。李木从来没见过威势这么强的人,就好像有条金龙正在嬴政背后注视着李木。
“朕听扶苏说了你关于治国的一些理念,特招你前来看看,是何人有这等见识?”嬴政也在打量着李木。
嬴政并不想这么快就实施这些东西,他觉得这些事情得由扶苏去做。作为他的继承人,没有大的功绩怎么会震慑住那群开国元勋?嬴政是个傲气的人,开国元勋他一个都没有杀过,因为他相信只要有他在,这个帝国绝不会分崩离析。
“草民一点浅见,倒是陛下盛赞了。”李木谦虚一下,成年人的世界得有拉扯。
然而,嬴政并不想和李木拉扯。他面容冷峻:“看到先生,让我想起一个故人。当年为了请他来秦国,我曾亲自去请。只是他只顾自己的小家小国,却不愿为这天下尽一份力。”
嬴政说的是韩非。当年嬴政正值意气风发之时,读到韩非的书籍,只觉得这乃是治国良药。大秦当时已有统一战国之势,可是统一天下之后该怎样治理国家?
这是一条谁也没走过的路,从夏开始,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嬴政虽然自信他可以做好,但也会惶恐。整个帝国都在他的肩膀之上,所以当他看到韩非的学说才会那么欣喜。
“陛下盛赞。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在世俗之中见识的多了,自然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多了些理解。”李木不清楚嬴政的脾气,对这位千古一帝,少说少错,他可不想今天就携家带口浪迹天涯。
“先生对七国有何看法?”嬴政忽然问了一个让扶苏和李木都没有想过的问题。
“七国?诸子百家,坐而论道,思想碰撞,易出圣贤。”李木给出了个宽泛的答案,其实还透露着一个消息。现在的大秦只尊法家,这样是没有继续进步的可能。思想,只有在碰撞中才会不断提升,停滞只会不前。
嬴政眼里闪过一丝笑意,继续道:“为何只有文化?”
“列国征伐,纵横捭阖,这样的世道对于百姓来说是痛苦的。有衣穿,有饭吃,这才是最底层老百姓的想法。至于今天谁和谁打架,只要不涉及他们的生活,那便不是大事。”
“先生确实对于百姓很是关注,竟有这番言论。那先生对于帝国将来可有何指教?”嬴政示意李木找个凳子坐下来,显然是长谈的意思。
“纵看历史,大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伟大的事,但也是不幸的事。”李木第一句话就让扶苏大惊,这是嫌命长了?
“先生继续。”嬴政喜怒不形于色。
“在大秦之前,从未有过统一的王朝。这是大秦的伟大,让所有炎黄子孙重新聚在一起,国家的实力空前绝后。但这也是最大的不幸,大秦没有可以借鉴的国家。大秦一统之后,该如何治理国家,六国遗民能不能适应大秦的律法?这些都是隐患。一个国家的统一,不仅是土地的统一,更是思想的统一。”
“不错,先生所言正和朕意。先生之前曾和扶苏说过,教育为本的想法确实不错,不知先生可有其他见解?”
“教育为本,乃是万事不易之法。陛下已经做到国土之统一,教育便是帮助陛下思想上统一九州。九州之地大而广,陛下可以设乡学、县学、州学。依次选拔人才,选贤任能何愁大秦不昌?”
“可是如果按先生所说,民众傜役、耕种恐怕会有所延误。”嬴政之前听扶苏说的时候,便想到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今天的会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