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2/3页
以郭景为首,众人齐齐起身,拱手回道:“谨遵塞尉之令!”
“好!”
耿成重重的点了点头,“陈盛!”
“属下在!”
“若只配刀枪,六百兵卒之武备,你需几日?”
陈盛满脸愁苦:“枪头早已打够,只需嵌镶木柄,一日足矣,但直刀只锻了二百柄,尚缺四百。若兵卒人人佩刀,便是属下等不眠不休,至少也要两旬!”
两旬就是二十天,等那时,黄花菜都凉了……
耿成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你先回南城,即刻令匠人备好生、熟铁料,再去营中马厩,收畜溺(尿)若干,另寻许良,调油脂两百斤,一并运去南城。等稍后议罢,我去寻你……”
陈盛双眼噌的就亮了。
他记得很清楚,开炉第一日炼出好铁,耿成让他尽数锻成了直刀,当时曾说过:他有一宿成刀之法,但所锻之刀只多及二三十炼,算不上好刀,故而不用。
陈盛当时也只是半信半疑,断不准耿成是随意夸口,还是因此举太过惊世骇俗,所以不到情非得已,不敢吐露。
如今迫在眉睫,自然就到了不得不用的时候……
陈盛忍着激动,恭恭敬敬的做了个揖,而后快步出了衙堂。
“田章,备七百兵卒一月口粮,也就是入口即食的那种,你需要几日?”
“若依常法,至少五六日!”
常法就是将粟米蒸熟、晒干,做成干饼。只是“晾”这个环节至少也要三四天,所以极为耗时。
“太麻烦了,我授你一法:粟、麦炒熟,再和以盐与脂油磨粉,旦夕可成。稍后你便去寻许良调拔粮米,连夜炒制……另外,召集民妇、老弱,尽快缝制营帐,能缝多少缝多少……”
“许良,凡陈盛、田章所需之脂油、米粮、布帛,需尽快调拔,不得耽搁……”
二人起身领命,耿成挥挥手,语若连珠:“郭景、高顺、张辽,你三人明日整军,备帐,再三日后开拔,随我去郡城运粮……”
“耿坚、耿奋,你二人回去后,各自抽调部下半数丁壮,明日一早聚于校场。”
“张汛,这些人全部交给你,尽快整训,而后分到各部协助燧卒守烽。”
“我走后,塞城并各部、烽军务皆由你负责。若流贼来犯,耿坚、耿立、耿奋、耿义、陈盛、田章等皆听令于你。南北二城之盐丁、铁丁、炭丁,城东之煤夫,山北之木工皆可由你调遣,若有违命,格杀无论……望你尽心用命!”
张汛脸上浮起一抹潮红,半膝往下一跪:“定不负塞尉重托!”
其余人也齐齐起身:“谨遵塞尉之令!”
耿成一一交待,事无俱细,不知不知已是子夜时分。众将官陆续散去,堂中只剩郭景、张辽、高顺三人。
郭景正拿着一张地图,和高顺、张辽低语,察觉堂中一静,才发现其他人都走光了。
“赖塞尉指点有方,六百丁壮虽是新军,但士气、军心不输老卒。再加一百弓甲齐备的骑兵,押车运粮足矣。但怕就怕横生掣肘……”
看左右再无外人,郭景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忧心忡忡的往地图上点了点,“若走白登驰道,至郡城必经平城、剧阳(东部都尉府治所),若于障候和阎都尉临时征用新军,塞尉从是不从?
更有甚者,若是我等运粮回归之时,这二位连粮食都要征用,又该如何是好?”
耿成眼神一动,看了看郭景手里的地图:“所以呢?”
“所以我等商议,不走白登驰道,而是由白泽候绕过马头山,经高柳(属东部都尉府平城障治县,今丰镇市)、瓦窑塞(平城障下属三塞之一)、武州(今左云)、马邑(今朔州市平鲁区),再到郡城……
如此一来,本三百里的路程,至少要走五百里,但胜在平稳……”
看了看张辽与高顺也深以为然的模样,耿成欣慰的叹了口气。
他之前就是这样计划的,不然来去只是六百多里路,又何必让田章备整整一月的口粮?
一是要绕路,二则是怕路上出现波折。
但他没想到,郭景、张辽和高顺竟也能想到这一点,且说的如此理直气壮?
说明在他们的心中,他耿成的份量要远远超过于洪、阎丰。
倒不是说要抗命不遵,而是立军令状之时,耿成就与阎丰有言在先:不拔钱料可以,不配武备也无所谓,但在年底检阅之前,阎丰不能以任何民义征调强阴的民壮、民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