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万历十九年



  万历十九年,

  北京,

  论干支则为辛卯,兔年,九月。

  这一月如往常一样,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虽各别气候有些反常,比如今年入冬比往常格外冷些,出冬格外长些,入夏江南和陕西地区出现短暂旱情,但这种都是小灾小难。

  以大明朝幅员之辽阔,这类小痛小灾自是无法避免,只要灾情及时得到缓解,地方官员别太没了良心,这些事情也不会造成大的灾难,更无关宏旨。

  大明第一宅男,万历皇帝朱翊钧已经宣布躺平,拒绝上班,大明朝这辆老爷车提前实现无人驾驶。

  总之,万历十九年的前九个月实在再平淡不过。江南的繁华依旧、夜夜笙歌,北方的九边总兵们还在乐此不疲的跟蒙古女真各部玩着打鼹鼠游戏。

  这天,北京城不知道哪里传来了消息,说是皇帝陛下要重开歇业已久的午朝大典,一众文武官员慌慌张张的,午饭都没顾上吃,便来到了皇城根下。

  城头上的皇城禁军看着脚下,盛装出席的六部九卿却是一头雾水,因为他们并没有得到要开大典的命令。

  宫门紧闭,大明门下的文武官员们心中坠坠,他们即未看到几案朝会的迹象,也未看到点名的御史和御前侍卫“大汉将军”。

  难道所谓的午朝是讹传?

  新任兵部尚书石星也早早的来了,一看见好友,兼礼部尚书于慎行,便疾步迎了上去。

  “可远兄,今日的午朝是怎么回事,怎么还不见侍卫来开门呢?”

  “是呀,于部堂怎的还不见开门?”一众官员也围拢了过来。

  于慎行整理着有些凌乱的博带,也是一脸困惑,

  “我也纳闷呢,按理说陛下要开朝会,旨意应该先下到礼部,但礼部并没有接到通知呀。”

  “不会真是讹传吧?”官员们一阵窃窃私语

  又过了半个时辰,一个近侍宦官出现城头,他带来了确切的消息,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朝、所谓午朝不过是谣言。

  “原来真是讹传呀!”

  兴冲冲的文武官员们一阵失落,相识的好友攀谈了几句,便相继散去。

  大明门前渐渐又归于空寂,于慎行眺望了一眼城楼上簇拥着离去的近侍,不由叹了一口气。

  即使他贵为礼部尚书,却也已经半年没有见过皇帝了,国事艰难,国事艰难呀。

  “可远兄,一起回部院吧,”兵部尚书石星也未离去。

  “供辰兄,请吧,”于慎行收回了目光。

  北京礼部和兵部都坐落在大明门东侧,步行一刻钟余便可到。

  沿途的一众官员瞧见两位部堂大人携手走来,远远的让开通道问好,于慎行和石星皆沉默点头回应。

  “供辰兄,你不觉得这事非常蹊跷吗?”

  “什么?”石星也是满肚子心思,没有听清。

  “这次午朝的讹传我觉的没这个简单。”

  石星看了好友一眼,默然表示认可,虽然到北京不过月余,但石星已然体会到了这大明中枢党争之激烈,相互倾轧防不胜防,任何一个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成为党派之间攻击的理由。

  “望可远兄赐教。”

  于慎行遥望了一眼红墙黛瓦的高高宫墙,说道:“前天,工部主事张有德上了一个的折子,申请拨付预算,筹备立储大典。”

  “立储大典?不是还没有到一年期限吗,他怎么敢在这时候上书。”石星忽的一惊。

  所谓的一年期限,就是万历皇帝和大臣们定下的立储期限。

  万历十八年,万历皇帝不甚大臣的连番聒噪,终于服软,准备册立时年八岁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条件是这一年内不许再看到任何一份有关立太子的奏疏。

  皇帝和臣子谈这样的条件,万历也算是开了大明朝的先河,而现在这个张有德的折子是正撞枪口上了。

  “陛下怎么说?”石星问道

  “自然是大怒,下了条子说工部借编造预算为名而行催促之实,要将立储延后。”

  “这个工部是怎么搞的,怎么会干这么蠢的事情。”

  “他蠢?”于慎行冷笑一声,“不知真正的矛头是朝着谁呢?”

  石星猛然想起上次立储的物议就是于慎行发起的,而如果这次册立太子的事情黄了,他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背黑锅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