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至宝双出东海内 也是福缘也是劫



  金箍棒究竟是何人所铸?

  其实,就连收藏此宝的东海龙王敖广都不甚清楚,他只知此物是大禹治水时测水深的一块神铁,后来天下水文皆定,这神铁就辗转流落到东海之中。只是到了东海之后,原本连大禹这凡间人王都能使用的法宝,却变得沉重异常,难以挪动。

  此前,龙王只以为是法宝有灵随主而去,空留遗蜕,却不想今日得见金箍棒显威,方知此物一贯有灵,只是未逢真主,明珠蒙尘。当时他便在想,一根测深浅的水尺,怎会有这百兽慑服的威仪?但他也只以为是人王曾用之降服不臣,此物沾染了人王威灵,倒未曾在来历上有所怀疑。但此时见得这如出一辙的如意宝,龙王恍然大悟,道:“是极!这玉如意与那定海神针铁效用相仿,皆可慑服百兽、震怖群妖,定是同出一源的宝贝。”

  道缘点头,心中却有猜想。《西游》书中,关于金箍棒的来历未曾明言,却在几个赞词中略有提及,其中提到:“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此话是西行路上悟空自夸兵器时提到的,那时的他早成了太乙金仙道果,天上天下皆去得,或许因此知晓了这宝贝的来历。

  若此事为真,则金箍棒和这玉如意都是自太上老君八卦炉中所炼。老君惯善炼丹,但也曾炼就不少法宝兵器,但若是此二物当真出于丹炉,金箍棒还好说,毕竟是人王求借而来,这玉如意怎么就沦落凡尘,被当做人间金银器物收入龙宫宝库了呢?

  老君非是凡夫俗子,这般宝物自然不可能随手弃置。况且,就如金箍棒一般,这等法器天然有灵,或取或弃都要牵连因果,哪有这么容易就能丢失的。

  想到此节,再看这手中如意,道缘忽然有种感觉,似乎并不是随便哪个仙修的仙灵气,都能让它如此欢欣雀跃。

  难道……

  道缘摇了摇头,轻笑一声。

  自己这界外之人,想来也被许多大能关注着吧。当年菩提祖师见面便引为同道,许其在后山观书七年,有了立身之基;后来得见十殿转轮王,被他赐下一道元神护法,又有颇多殷切交代;再看此物,莫非,这也算是长辈送予后辈的见面之礼?

  这话有趣,却不可与他人言。道缘心念一动,这如意随心变幻,化为一个玉镯戴在道缘手腕上。

  老龙王见多识广,所见宝物何止万千,一眼便知这是神器认主之兆,不由得抚手大笑道:“好缘法,好缘法!难怪先生今日来我东海,原来合该此宝认主!”

  “这……”道缘看了看周身法衣,又看了看手上玉镯,苦笑道:“不瞒殿下,此物当真与我有些缘法在身。我不通贸易,似这般威势的降妖法器,当作价几何?我便去筹款买下……”

  “先生竟出此言!”未曾想,听得此话敖广勃然大怒,“我敖广好宝,却也不是贪求无度之人,宝物逢明主乃是盛事,我怎能做那焚琴煮鹤之人!况且,若非先生驾到,此物也不过沦为金银一流,说不定明日就从库中移走了,先生让我得见这般真宝,是我要感谢先生啊!”

  这话说得的情真意切。当然,以老龙王的万年修行,即便是假话也能说得真情实意,但有些话出口便是不能反悔的。不过看这样子,相比起这根如意,敖广更看重的是与道缘交好。

  还未成道果的道心圆融之境!若真能与他交好,未来三界之中能得多大助力!与之相比,一件法宝算什么,便是十件也送得了!

  “不能如此……不能如此。这般因果太大,缘不能轻易承受。”道缘喃喃自语,纠结了半晌,突然看向龙太子,又看向老龙王,眼中华光一闪。

  “不如……我拼尽全力,为二位占算一卦,略以偿法宝之资,如何?”

  敖广父子登时心中一惊,异口同声道:“当真?!”

  不怪他们惊讶,实在是之前道缘那一番话让他们心中惊慌,那“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赫赫凶名”,焉知不是从他们东海开始闯出来的?自哪吒闹海之后,龙宫已经过了数千年安逸日子,自上至下谁都不愿再起纷争。此刻见道缘愿意解惑,两父子皆目光灼灼地盯着道缘,一身龙气都有些抑制不住地散播开来,惊得周边水族再三退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