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朔州城



  来自边关的军情,正如当初赵钦所预料的那样,从六月到七月,像是雪花一样,不停地往皇城飘来。

  六月二十四日。

  “河东地区奏报,粘罕军队正在调动南下”

  七月五日。

  “中山府探宝,粘罕于蔚州阅兵”

  七月八日。

  “中山府奏报,蔚州和飞狐县等地,有金**队在征集粮草”

  ……

  此时,莫说是朝堂宰执,即便是汴京城内一般的寻常百姓,都也已经嗅到了一种大战似乎即将开始的味道。

  只是与朝堂上普遍消极的态度不同的是,知道可能会打仗的百姓,反而更积极、更激动,对战事的前景也非常乐观,一个个恨不得立刻开打。

  赵钦下完早朝后,从垂拱殿缓缓走出,望着西北宋金边境的方向,微微蹙眉。

  这些急报从边关发过来,本就需要一些时日,因此恐怕如今边疆的形势确实已经很危急了。

  虽然赵钦很确定,金国断不会在如此炎热的夏季展开进攻,但一些小规模的骚扰肯定在所难免,边境百姓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想到此处,赵钦长叹一声。

  希望刘琦能及时赶到吧!

  大同府为辽国五京之一的西京,金灭辽后,因为此地具备一定的固守能力,又紧接北方草原,地势平坦,且无大山阻碍,有利于骑兵的进出,所以就继续将此地作为了金国的西京,是为云中。

  这云中便是金国在西部的中心,与大宋的太原,中间隔着朔、武、代、忻四州遥遥相望。

  而四州之中的朔州,又与云中同属于一个盆地之中,是大宋对云中最好的牵制。

  一旦过了朔州,便是著名的关口——雁门关,过了雁门关,金国铁骑便可在中原的广阔大地上任意驰骋。

  所以说朔州,便是抵御金国入侵的第一道关卡,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由于此时金国对大宋虎视眈眈,边境冲突一触即发,所以朔州城的城门日常处于关闭和警戒状态。

  城池四周,也是寂寥无人,显出一片萧瑟之态。

  忽然,从朔州城外的官道上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马蹄踏过之处,荡起层层尘土,待那腾起的尘土又慢慢落下后。

  一匹骏马现出身形,停在了朔州城门前,马上还坐有一人,虽浑身风尘仆仆,亦有些灰头垢面,可却丰神俊朗,目光神采飞扬。

  “城门前是何人?”

  城内士兵大喝道。

  却见那马背上之人,挺直身姿,身后披风猎猎作响,朝城门内大声回道。

  “我自汴京而来,速去传朔州守将孙翊接旨。”

  大约过了一刻钟的时间,只听得门洞内先是传出一阵纷乱的脚步声,而后又快速的转变为列队时的整齐步伐,随后伴随着一阵“轰隆隆”的巨响声,城门缓缓开启。

  城门开启后,守将孙翊率领各个部将和僚属列队在城门外躬身迎候,显然,他们已经事先不知从哪打听到了会有圣旨莅临的消息。

  刘琦从随身携带的行囊中,取出一封用黄绫包裹着的诏旨,双手恭敬的捧着,气宇轩昂的走到了这群迎接他的人前面。

  而后庄严宣唱道。

  “孙翊听旨。”

  孙翊赶忙近到前来,跪在地上。

  “敕孙翊:卿勇武忠贞,经年固守边陲,蔚为国之栋梁。不有嘉赏,何以酬庸?特晋升为武义大夫,仍驻守朔州。刘琦乃朕心腹之人,以宣抚司之职代朕前来布意,统朔州全城兵马。卿日后若有疑惑,可与其共议。”

  “钦此!”

  “臣孙翊,接旨。”

  孙翊双手结果圣旨后,站起身来一把抱住刘琦。

  “兄长!”

  刘琦也是满脸喜悦之色。

  这孙翊,便是当初跟着他参加金明砦一战的几人之一。

  两人既是好朋友,也是生死与共的老战友。

  如此过了片刻,孙翊才将刘琦放开。

  “兄长如今身居宣抚司要职,为何没在太原城内。怎的反而来了这朔州边陲小地?”

  刘琦拍了拍孙翊的肩膀。

  “兄弟,且进去细说。”

  孙翊“嘿呀”一声,一拍脑袋。

  “你看我这粗人,竟让兄长站在这城外说话。兄长快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