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一场风波-第2/3页
在老聂看来,除了头上有飞机炸,其他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不就是一门小炮嘛,大炮都能自己造了,就不信捣鼓不出来啥名堂!
老聂五十好几的人,出生在大清还没亡的时候,赶上了热核时代的第一场战争,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思。
徐白递过一支烟,恭恭敬敬替老人家点上:“聂老,你是行家,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你尽管捣鼓,有啥技术瓶颈就来找我,给你打个下手。”
听他把“老聂”的称呼改作“聂老”,聂全才马上板起脸来:“啥上手下手的,咱俩之间不分高低,你喝过洋墨水,是国家栋梁。我这把老骨头,就是让你这根栋梁支得更牢些、更久些。”
其实,相对于无后坐力炮的研发,徐白更看重的是大战略。
夜间挑灯秉笔,他冒着天大的风险,向志愿军指挥高层写了一纸建议书。
这张胆大包天的纸,事先给李念兰看过,后者二话没说,打算一撕了之,却被徐白夺了回去。
…………
殊死拼杀半年多,交战双方在开城、铁原、金化一线重新进入相持。
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并未能大股歼灭美军的有生力量。
志愿军指挥部极不情愿地结束了第四次战役,胜利变得越来越艰难。
大量伤员和牺牲者遗体从三八线附近运回,活着的人们脸上再无有关战争的浪漫,他们大多沉默寡言。
李念兰再清楚不过战争对军人精神的损害,“战争疲劳”在前线部队特别是头回参战的士兵中非常普遍,而志愿军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心理辅导。
撤下前线的老兵脸上既没有恐惧,也没有喜悦,只剩下对牺牲战友的怀念。
2月中旬发生在砥平里的战斗,血腥残暴程度超出了人类的想象。
自开战以来战无不胜的志愿军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折,过去面对国X党军屡试不爽的围点打援战术难再有效。
第四次战役之后,志愿军各部都在开会总结,谁也没想到,徐白的那封建议书在兵团战役总结大会上了闯了祸。
有的首长认为,几次小小的挫折,就让部队里充斥失败主义的情绪。普通士兵也就罢了,连中层干部也沾染上这种情绪!
“这种危险的思想倾向,在某些技术兵种单位尤其严重!说什么敌人的武器先进强大,我们的后勤补给日益困难,这话不假。但战争从来不是由技术决定胜负的,解放战争……小米加步枪不是战胜了蒋匪帮的飞机加大炮吗?两条肉腿不是跑赢坦克、装甲车了吗?”某位首长重复着过往的荣光,用昔日的经验来预判未来的战争走向。
徐白在建议书中的观点极其明确:
一是美国控制了联合国,外交形势对我不利,敌势转强、后勤困难,前四次战役基本耗去了我军大半战力,渐成强弩之末;
二是李奇微用兵狡诡,已摸透我军战术优劣,其发明的磁性战术针对性强,处处克我;
三是我国在半岛陈兵近一百万,东南沿海大小岛屿却仍在蒋匪手中,况且美国第七舰队在海峡游弋,此时宜尽早从半岛脱身,专注于平复东南海疆。
极具争议的话题,加之徐白在**里长期任职的经历,给他惹了相当的麻烦。
“正常的军事讨论,没必要上纲上线!国X党投诚人员怎么了,第一线的指战员里头,有多少是起义投诚过来的?都是中国人,当年各为其主,如今就是胳膊大腿长在一块儿的战友!”会场上少有的替徐白说话之人站了出来,他瞪着一对铜铃眼,声调不高却虎虎生威。
执言之人正是郑刚,当年与李念兰在淮海战场一别,现在职务已是副军长,暂代军长一职。
立即有人反对道:“都说你郑金刚同志是员虎将,枪炮一响,天王老子来了都不怕,怎么前怕狼后怕虎?当年长征路上这么艰苦,一个战士分不到五发子弹,敌人群狼环伺,不照样打出一片江山来。何况咱们今天有枪有炮有飞机,但凡有个卵子的,都不会怕美帝那只纸老虎!”
郑刚笑着一摆手:“哎,虎将倒是谬赞了,同志们见识过老虎捕食吗?面对相同体量的猎物,它也要试探、羊动、寻找战机,一击致胜。不分场合不辨对手,闭着眼睛一蹄子踢过去的,那他娘的叫蠢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