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苦战“飞虎军”



1948年11月16日夜,徐州,潘塘镇。

李虎巍的“新建一营”,手底下有四百多号人,主要以鲁南、苏北地区入伍的战士为主。

他们来自不同的纵队、师、团,很多人彼此头回谋面,却在大敌当前团结如一股绳。

说实话,李虎巍很想替临时组建的营起个霸气响亮的名字,毕竟对面的敌人号称“飞虎军”。

此时,全营趴窝在枯黄的草丛里,等待照明弹余焰燃尽。

黑夜赐予战士们最严实的伪装外衣,军纪严整的部队融入夜幕秘密渡河。

河面并不宽,但居然有齐脖深,河水冰凉刺骨,镜子似的河面不断映出各种口径炮弹爆炸的闪光。

奇怪,敌人为什么没在河边设置警戒哨?

李虎巍头一个泅到岸边,双指并拢,示意身后的战士暂时留在河中。

数公里外又一颗照明弹冉冉升起,虽然离得较远,但光芒已能让周围景物变得稍稍可见。

看清之后,他登时冷汗狂飙。

只见金属丝线绷悬在两块河礁之间,岸礁缝隙中嵌着爆炸物。

再沿河岸摸索,一路上竟设置了好几道绊雷。

“带剪线钳了吗?”他回头问道。

战士们口口相传,连水线似的将命令往后传递。

几分钟后,淌过来一名留大胡子的山东老兵,扬了扬手里的工具。

他是鲁南纵队某师工兵连的,部队被冲散后边打边转移,最后进了李虎巍的“新建一营”。

战场上,工兵总是最值得信赖的兵种,运气真是不坏。

“我用手指出来,你负责破坏陷阱。”

“是……我说,你眼神咋这么好,黑不熘秋的,换谁也瞧不出来啊。”工兵对他的目力深表惊讶。

“少废话,大伙都在冰水里泡着呢。”河中央有战士抱怨。

工兵手脚利索,悄悄匍匐上岸,卡得一下,绊索应声而断。

正打算再往前继续实施破坏,大胡子工兵却被一把拉住了。

李虎巍朝他呶呶嘴,示意绊雷的布放位置是呈现纵横交错状态的,而这位工兵的军衣下摆正好搭在纵向布置的一根绊线上。

“这是啥邪乎法子?”经验丰富的老工兵也为之咋舌。

“我来吧。”李虎巍从他发颤的手里接过工具,果断将绊索破坏。

这种手法很像是当年缅甸丛林里“雷公”传授给他的套路,后来他在荣一师也教出不少学生来。

难道,对面有荣一师的人?听说这个师也上了淮海战场,但并不隶属于七十四军序列呀。

掌握规律之后,工兵很快剪出一条通路来,战士们陆续安全登岸。

前方不远就是俘虏所称的七十四军指挥部,一想到极可能抓个中将军长,大家无不跃跃欲试。

“检查弹药,准备战斗。”李虎巍瞧了瞧过河的战士,人人求战,士气正旺。

“倒霉咧,手榴弹泡水拉不响了……”一个小战士无奈地发牢骚,解放区的军工产品还不是特别靠谱,远不如缴获的武器质量高。

于是,去掉绊索的手榴弹成为现成的战利品。

“都不许碰!当心串子雷!”李虎巍脱口而出,他一瞬间猜出对手的作战路数。

当年“雷公”的教典中,三枚以上手雷串成复合绊雷是常用套路。

这声警示还是晚到一步,不知深浅的小战士拔起看似无害的手榴弹,拉环一下崩没了。

李虎巍瞬间按倒身边两个战士,巨响后无数血肉落下。

陷阱一旦被触发,猎人的杀机接踵而至。

没等大伙回过神来,听到警讯的七十四军警卫营机枪发出急促的哒哒声,一顿火力倾泻下来,没有掩体的登岸部队被压得无法抬头。

对面山坡上人头攒动,李虎巍见到几个敌兵正在架设迫击炮。

他顾不得机枪子弹在鼻尖前方乱钻,快速拉栓上弹,第一发就将炮兵击毙。

山坡棱线上冒出个挥动手枪指挥的军官,李虎巍心中叫了声“正好”,第二发子弹直接取了对手性命。

气焰遭到打击的敌人火力稍稍减弱,压抑已久的新建一营人人争先,冒着阻击火力,喊着“活捉邱维达”冲向小山坡。

上百颗泡过河水的手榴弹集体甩过山坡棱线,只有一小半发生了爆炸,但有限的杀伤效果已经足够打垮当前之敌。

部队冲到坡顶,发现坡背后躺着几具军官尸体,也不知哪个是邱维达。

敌人的通信兵倒在血泊里,但电台仍在都都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