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沦为工具-第2/4页
见到“大学”两个字,李虎巍不自觉的向后退了两步,他虽读书不多,却对学者和学府一向敬畏有加。
“怕什么嘛,今天就是来采访的,还是连着三天的系列报道呢。”
经不住石砀的怂恿鼓励,李虎巍心情忐忑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这个以前从不敢想象的地方。
简陋的园墙上贴满了各色文章,字体或狂放,或娟秀,或方正,粗略一看,大多是新贴上去的,内容几乎一致是关于抗战胜利之后中国朝何处去。
学生宿舍是茅草顶的土木建筑,条件比士兵宿舍好不到哪去,教室稍好些,用铅铁皮做的屋顶。
学校食堂并不供应早饭,学生们成群结队,朝图书馆方向有说有笑地走去。
图书馆前的民主草坪竖有旗杆,又临时搭起一座讲台。
在台下站定之后,几乎全校师生都涌入过来,还有不少校外人员,不时有人上来同石砀握手,还有女学生找“独臂铁笔”索求签名的。
“你现在成了‘万人迷’啦。”李虎巍打趣道。
石砀急忙澄清:“有点小名声罢了,不过今天的主角可不是我。”
校园钟声响过,人群立即安静下来,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只见一位中年学者徐徐走到台上,风中一头怒发凌乱,圆框眼镜映射出炯炯之光,蓝布长衫套在瘦长的身躯上,看似羸弱书生,精神上却是个战士。
“倭寇缴械授首,我们就真的胜利了吗?”演讲者上来就是凌厉发问,台下一双双年轻的眼睛牢牢注视他。
“不!我们只是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在民族解放道路上,胜利仍是那么遥不可及!大家闻到了昆明的秋雨花香,殊不知,在山城重庆仍是雾霭重重……”中年学者喜欢用高亢的声音挥拳表达观点。
石砀悄悄附耳介绍:“张骥腾教授,教法学和政治学的,在学生当中很有威望。”
“悠悠五千年华夏,非民主无以救国;四万万国人,非民主不能富强……重庆政府若不改弦更张,虽胜战,仍不脱罪人之责矣!”张骥腾的讲演极具震撼力,内容也堪称胆大妄语。
真是一场“大逆不道”的讲演,石砀居然把自己这个军统人员带到现场,无比信任,视若手足。
“想不到文化人也这么有力量,西南联大不但人物众多,而且个个都是人物呀!”李虎巍由衷感叹。
“哎,你这句话说的好呀,得把它记下来。”石砀不肯放过任何灵感,掏出笔来在小本子上沙沙记录。
演讲完毕,张骥腾走下讲坛,上来与石砀热情握手:“独臂大侠闻名已久,今日在校园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没等两人寒暄,李虎巍便笑嘻嘻插话道:“张教授,你讲得太好了,以后可以收我做学生吗?”
石砀装作生气地说道:“去去去,你小子就读过几年私塾,这里是大学,懂吗,大学!”
张骥腾连忙摆手纠正:“有好学上进的心总是好的,应该鼓励,可国家依然在病中,需要下一剂刚烈勐药,而不是课堂上的温文尔雅。”
“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像您一样有学问的人呢。”李虎巍瞧着围观过来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叹。
“唉……”张骥腾有些怅然若失,“在一个无法自由表达的时代,真正的学问未必在书本里。”
张教授离去之后,是西南联大同学们自导自演的话剧,演出一直持续到正午午餐时分。
“怎么样,开了眼界吧小病猫?说真的,我一点也不怀念当兵打仗的时光,秉笔直书才能唤醒国人。”石砀的中山装特意让人做成只有一条袖子的,这样让他看起来更加挺拔。
张骥腾的讲演一共三场,第三场摆在了昆明城内,街头巷尾挤满了听众。
“要问中国向何处去?眼前的路口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充满光明,另一个满是血腥黑暗……”
讲演现场至少有一个班的滇军士兵负责保卫,龙主席守护民主的决心绝非虚情假意。
随同石砀一起来的还有一名年轻的摄影师,摆好镜头抓拍张教授康慨激昂的瞬间。
相比联大民主草坪临时搭建的讲台,这座讲演台离地至少有两米多高,这大大提升了讲演者的气势。张骥腾背阳而立,话语铿锵。
“抗战胜利将把我们导向自由民主的光明道路,决不能是**独裁的黑暗血途!若是重新走回帝王政治的老路,不但国家复兴无望,外敌入侵的悲剧恐怕多年之后仍会重演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