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花开》上部:北方来信(六)-第2/3页
我很赞成刘嫂的话,因为解放后几十年的破旧立新,也因为工业化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待见,多少隐含很高文化价值的节日逐渐被人淡忘,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我们中国有世界很多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这些节日,我们不认真研究罢了,但不能忘记她;如果不及时挽救,也许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后,青年人就可能回答不出重阳节是怎么回事。
我问刘嫂记得“久在异乡为异客”这首诗吗,刘嫂迅速背诵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并且问我:“陈教授,你是不是想家了?”
我说:“我没有家了。老伴三年前离我而去去,两个孩子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南方,按老话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孩子们的工作不允许他们常回家看我,我现在是一个人的家。”
刘嫂静静地听了片刻,又说:“现在的社会,人的流动太大了,自由也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过去,父母是孩子这个风筝的线,牵着他们,飞也飞不远;现在父母是孩子手里的线,愿意牵着你走,就跟这孩子走游,不愿意要你了,线就断了;你看我们村,本来就不大,年轻人看不到几个,全是老人孩子,**十岁以上的几十号,人们都说我们这里是长寿村,政府差点树碑立传了,可老人有谁陪呢?”
刘嫂的话,说中了农村现实,就如我自己说话。这是我和刘嫂结识以来谈的最多的一次话,我再一次对刘嫂刮目相看。刘嫂又说:“心情不好出去走走,重阳节不是登高吗,你去山上看看,东边那座是这一片最高的长龙山,约上老书记去。”我说:“老书记年龄大了,怕爬不上那座山了。”“老书记壮着呢,他能行。”刘嫂给我解释。
我忽然想起什么,问刘嫂:“老书记今年七十八了,早该休息休息,怎么还当村干部?”刘嫂说:“没人当啊。本来我们这个小村和山下的那个王家庄是一个大队,原来两个村的书记我们老支书一个人当着,后来,跑上跑下的不方便,王家村有了自己的书记和村长。当初镇里想着换一个年轻人,可没有一个愿意当的,老支书就这么带下来了。镇里大概也想着我们村太小,没什么大事操心,就这么让老支书一直干着。镇里也曾让老支书推荐一个继承人,但推荐谁谁跑,外出打工去。据说,老支书年底坚决不干了,推荐他大儿子王昌林干。”
“就是那个王向明的爸爸?”我说。
“对,”刘嫂说:“镇里没意见,王昌林也同意了。”
刘嫂不但说话流利,而且消息很灵。
“午休后,我喊王昌林去。”我说,“不知道他有空没有。”
刘嫂说:“他山上放着头牛,下午要去牵牛回家,你能碰上他,不用喊。”
“那好,”我说,“有他陪着不愁没人说话了。”
“是吗?”刘嫂看着我的眼睛说,“你怕没人陪你说话?你不是有这些书陪着你吗?”她指指橱子里的那摞书。
“可能今天是重阳节吧。”我说。
刘嫂说:“你们读书人很有意思的.....”话说了半句停住了,便告别离去。
午后三点多钟,我去了长龙山。走出村头,再向山下走数百米,转向长龙山的石径,向上望,果然看到你爸爸正牵牛向我这个方向走来,我远远的喊:“昌林,你等等,我去找你。”
你爸爸听到我的声音,止住脚步,看着我“穿山越岭”的向他靠近。
昌林陪着我爬向长龙山山峰,在山头,我竟然发现了一从茱萸:油绿的叶子间挂着一串串的红果,果色发亮,椭圆形状。你爸爸说,他从小见过这个植物,但叫不出名字,整座山就这个地方有,没当回事,想不到还是一种稀有植物,唐诗里写过的啊。我说,不虚此“爬”啊,竟看到茱萸。
我们采摘了满兜的茱萸红果,看看太阳西落才下山。你爸爸邀请我去你家吃饭,我说:“就为这次收获,我要干杯酒,和你这个朋友一起喝。”
我给刘嫂打电话,说晚饭不用给我做了;刘嫂说,已经做完,我说,你把饭菜送到老支书家去吧。
趁着兴奋劲,我一路哼了几句诗:
未见菊花郁金香,遥闻红豆茱萸香。
龙山不负登临意,料得今晚饮菊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