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背井离乡-第3/3页



出门在外,回家探亲是个永恒的话题。每个季度的假期天数固定,怎么减少路上时间,是林峰老乡们一直研究探讨的课题。路线越研究越精,为了提前两三个小时到家,有人把从格尔木出发到北京下车的路线,改到石家庄下车,然后打车换站,再坐高铁到老家。这样就一改和家人吃晚饭的惯常,实现了和家人共进午餐。有同事干脆长期飞机,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票价贵贱,独行侠蝙蝠侠一般,在天上飞来飞去。

林峰一直以为,那位常坐飞机的老乡家里条件好,才每次探亲都坐飞机回去。一天晚上,两个人吃完饭后聊天。林峰才知道,老乡的女儿刚刚三岁,媳妇上班离家也远,孩子姥姥照看孩子。三岁,正是咿呀学语的时候,也正是好奇心强,向父母问这问那的年龄,父母却不在身边。孩子越来越不愿说话,总是自己玩。这位老乡到回家,女儿和他明显有了距离感,不愿和他交流。刚刚熟识起来,亲热起来,老乡就又回了青海。女儿让他讲故事,他只会一个故事。女儿就让他重复讲,一个故事要讲上七八遍。其实,女儿不是觉得故事多有趣,而是在享受父女独处的美好时光,让他把没有陪她的时光都补上。

这位老乡回青海后,开始女儿天天找他视频。时间一长,就不愿面对镜头,说出了大人话:“爸爸你总不回来,太让我失望了。”说着,这位年轻老乡眼圈湿润了。有的亏欠无法弥补,光阴每天都来,不会逆转。

林峰刚来饮马峡的时候,听先来的人嘱咐:别吃太饱,过几天再洗澡,别喝酒,走路要像老干部,悠着点儿。林峰不知深浅,当晚就洗了澡,吃饭也吃饱为主,早晨两个包子一碗粥一个鸡蛋,再加小菜,同事望着他满载的盘子,总笑嗤嗤地说“忒奢侈”。

“人是铁,饭是钢。吃不进东西可不行,全靠他老人家给挺着呢。”为了吃好,矿区不吃食堂的几个老乡起了火,食堂看不见人影。拿手饭是蒸大白菜馅的饺子,刀功也相当了得,萝卜丝切得精细。很多人在家当甩手掌柜,到了这里修炼成了大厨。蒸包子,包饺子,炖鱼炖肉,炒菜凉拌,十八班厨艺样样精通。

海拔高,氧气稀薄,一直困扰着海边上来的人。从西宁到饮马峡来,当地人总是称“这两天就上去”,回西宁了就称“下去”。如此,林峰他们这些从零海拔来的人,回老家了就该称“下下去”,到饮马峡就得说“上上去”了。还有人出了个天方夜谭的主意,将来在饮马峡打口深井,下了班就像采煤工人一样下井,享受黑暗之中的低海拔诱惑。天,要打一眼三千多米的深井,才能和他们的老家海拔拉平。打出水来是小事,弄不好还得出石油。

饮马峡厂区南边有个小火车站,从北京到西藏的火车就从这里经过,快车不在饮马峡停靠,一晃而过,看不清车窗内的人脸。通往敦煌的铁路线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大家都期盼着开通的那一天,礼拜天就能去低海拔的敦煌吸氧了。饮马峡火车站在扩建,大家都期待快车能多停一趟,哪怕一两分钟。(未完待续)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