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曹乡正-第2/3页





    正因为郑旦的早逝,才突出西施舍身为国的精神,也可以说,是郑旦在另一层面,促使西施成为传奇。

    而后世对郑旦的纪念,就是为她修建的郑旦亭,一座八角重檐的翼亭。

    江苏吴县《太湖备考》及《香山小志》载,郑旦墓冢在吴县黄茅山,但在诸暨人的心里,郑旦的香魂就一直扎根在家乡的土地。

    鸬鹚湾村已成为西施故里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在那里,有她与西施比美的四眼井,还有她踏足过的古街和他们郑氏家族的宗祠等。

    叶墨初在村东施政家居住的时候,知道只有两户郑姓的,想必这就是后世郑氏家族的发源地吧。

    两户郑姓是堂兄弟,他们的父辈与越国最小官吏,亭长,又是堂兄弟,所以,郑旦才有底气跟有着施里正亲戚的施静叫板。

    太阳刚刚落下山梁,冷凛凛的气息就蔓延开来,几棵叶子渐已发黄的老树,在晚风中发出深沉的呜鸣之声。

    南方的深秋,与北方的深秋,具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早晚温差的不同。

    日头最高的正午,热气与北方的夏末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而一到了早晚,气温就骤降得厉害,所以,叶墨在越国第一个深秋,还未来得及适应,就好像受了风寒。

    他是苎萝村这个年第一个受了风寒的半大小子,也许也是唯一一个。

    没有姜丝可乐,没有姜糖水,更没那什么,只有白开水。

    那就白开水吧,多喝水。

    叶墨知道,像这样的小风寒,不要放在心上,但也不能不放在心上,真的只是多喝点开水,最多七天就欧克了。

    但同时他也知道,这样的风寒,一不小心感染的话,在这个没有消炎药,没有防疫意识的春秋末期的越国,那也是场灾难。

    几天过去了,感觉浑身轻松了许多,头也不混了,鼻塞也通畅了,看起来也恢复的七七八八了。

    唉,年轻的身体就是好啊!

    天早已黑的很透了,赶紧关紧了窗子,隔绝冷风的侵袭,快要秃了头的毛笔一扔,也不写了,收起来竹简,美美喝了一大碗小米粥,肚皮立刻鼓胀起来,细碎的虚汗从额头冒出来,一转身,就重重倒在竹床上,抓起大半张狗皮子盖住头,先捂上一觉再言其他。

    三更的时候,朦胧中感觉有些发冷,身子不由蜷缩起来,还有些颤抖。

    正在犹豫要不要加件衣服的时候,耳朵里传来极轻微的脚步声,紧接着竹床发出“吱吱”的轻响,一个温热而柔软的身体,贴紧他的后背,一只柔弱的手臂穿过肋下抱住他的前胸,这股温热由后背和前胸向四周肌肤蔓延开来。

    一瞬间,身体变得发热,不再颤抖,但头脑也跟着清晰起来,睡意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叶墨不由暗自叹口气,接受了施紫衣的善意。

    不知什么时候,过了多久,耳边施紫衣的呼吸变得缓慢,深沉而均匀,不觉间,一阵阵困意涌上来,渐渐的就睡了过去。

    天光大亮的时候,叶墨清醒过来,大脑快速回想一下,一侧身,身边早已不见了施紫衣,手臂摸过去,已经微凉,坐起来看到她的竹床被褥齐整,干净整洁。

    灶台是热的,里面的材火已燃尽,上面青铜制成的鬲,上升着热气,闻着散发出来的味道,是小米的清香,提醒着他的味觉神经已经恢复正常,说明他身体上的风寒,也随着早晨窗外的雾气,一同消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