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午时已到
“连歌是源于十五世纪我国的一种诗歌,来源于TC汉诗的绝句,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
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连歌中承袭了中式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千代将俳句的起源娓娓道来,很是引人入胜,虽然吾介已经了解过俳句的起源,但还是津津有味地听着千代的讲述。低沉的嗓音诉说着俳句的风花雪月,俳句的历史就像是幅幅画卷,在吾介面前缓缓展开,向他展示着自身绝世的魅力。
“俳句的原型是TC古代汉诗中的绝句。我国中古的时候将TC汉诗的乐府诗发展为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而俳句起源于连歌,为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国古人有一说法,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古代RB诗人大半都能做中国汉诗,并对此非常喜爱,所以,俳句的形成影响之一,有可能是RB人从绝句和律诗的关系上得到了启发。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源于汉诗绝句之故。’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而RB俳句诗人,大部分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
“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假名为标准的。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我国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说了这么多,如果不尝试一下,也不会真正明白俳句的奥义所在。那么,我就拿我以前的一篇拙作举个例子。”
朝顔に釣瓶とられてもらひ水
娇艳牵牛花,紫露晶莹萦清井,惜花借水去。
“这首俳句的意思是:意思是牵牛花(朝颜)生长的幼藤缠在了井边打水的钓瓶上,(我)不忍因为打水而伤害了牵牛花,只好去别人家乞水喝。里面用到了‘牵牛花’这个季语,”
“这牵牛花应该是才轻爬上钓瓶而已,是清晨的露水之下的幼芽才轻触钓瓶就已让我心生怜惜——所以这百转千回抹杀了我的怜悯之心的慈悲程度——已是百转千回之下,至少我也不会舍得伤害的了。”
“哇!”
诗般的语言,千回百转般的柔情,让座下的女生们纷纷动容。她们没有想到在一副冰冷面孔下,隐藏着一颗如此温柔的内心。此俳句一出,千代瞬间收割了一批迷妹。
看到座下学生们的反应,千代心里也是一阵舒爽,见讲的都差不多了,千代又开口说道:“接下来有请我们全校唯一的男生上来展示一下他写的俳句,大家欢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