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第2/6页





    山城重庆全国四大火炉著称,以酷夏多山而闻名。尤其朝天门一处是襟带两江,壁垒三面,气势雄壮;石壁上,藤萝垂青,黄角树穿岩抱石,绿茵融融;崖边古亭,飞阁临江;两排石阶,比肩而降,至抵下水,乃全国不可多得的风景胜地。因为山路崎岖夏炎冬寒之故,重庆衍生了独异于其它地方抬轿出行的滑杆背伕行当。

    梓阳根据自己多年在此生活的经验极力向秋生介绍了这一行当。

    滑杆是用两根长竹子中间装个带伞盖的椅子两人抬着出行的方式,行走时竹杆一颤一悠,坐在上面的人很是安逸。背伕则是一个人倒背了一个椅子让客人反坐在身后登山赏景的方式,只是比不得两人抬着滑杆省力。累是累点,好处是背伕比两人抬滑杆挣的钱多得多。

    重庆各处庙寺,名胜之地,留下了秋生迎来送往的脚步。

    烈日下汗透胸背,严寒时霜雪裹身。

    开始时秋生有些辛苦吃力,日子一长渐渐适应了这一行当。秋生不论阴晴落雪、刮风下雨都争着去抢活干,他晓得,只有这样才能攒到更多的钱,只有这样离家的路才会近些。

    他都记不清他有多少次去朝天门码头看那长江上东流而下的船帆,期待着早日回到丁香身边,与妈妈哥哥他们一家团聚。

    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日子叠日子的过了二年多后,他终于攒下了二十多块银元。

    民国三十年,日本人作死攻击了美国珍珠港,美国随后向日宣战。紧接着美苏英中组建了反法西斯同盟,中国同日本人打了十年仗后终于在当年公历十二月九日正式向日宣战了,并同时向德日意三国宣战。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极大的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日本人分兵开辟了东南亚战场,日本人自民国二十九年起兵锋止于湖南岳阳一线,恢复了二次长沙会战前的原状。

    见湖南情势转好,民国三十二年夏,思乡情急的秋生约了梓阳一起回了湖南。梓阳虽多年脱离组织,但一想起绑在县衙门前皂荚树上鲜血满身惨死的爹时仍心有余悚。后来架不住思乡心切,终于下定决心同秋生先回益阳,打理好关系观察下情况再作主意。

    计议已定梓阳贱买了在重庆多年攒下的坛坛罐罐坐船东归,因日本人控制了武汉,船未到宜昌就下了船。那时宜昌已陷入日本人之手,秋生他们想尽办法,兜兜转转,一个多月后经石首到了常德,离家已咫尺之遥了。

    那时的常德已处于大战的边缘,**74军57师驻守常德,防备日本兵即将随时发动的进攻。就在秋生他们准备继续南下益阳之际,在这里梓阳意外的遇到了一个熟人。

    那日梓阳他们刚到城门囗,却发现城门口的兵士们架起了机枪,检查出城逃难的百姓。轮到秋生梓阳他们时,值守的班长上下打量了秋生他们俩个,又掀开秋生他们两个的肩膀看了看,问道:“瞅你们俩位肩上有背枪的勒痕,老实交待哪个部分的?!!”秋生他们一听慌了,忙解释他们是老百姓,冒当过兵,他们肩上勒痕是背东西背带勒的。

    那班长岂肯相信,凶狠起来,秋生他们说尽好话也无用。后来秋生偷偷塞了一个银元给那班长,那班长装作不知,态度却好了很多,对秋生他们说道:“逃兵是要枪毙的,你们也晓得!今天看俩位兄弟还有妻儿老小的份上,我做回善人。这样吧,你们随我去营部修下工事充当劳役,逃役就不追究了,若不依送军法处惩治!”

    秋生梓阳他们没见过这阵势一听脸都白了,又怕若真送了军法处让他们弄成了逃兵岂不丢了小命,没得法只好随那班长去了营部报了劳役的名。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