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母为子谋



    “能屈能伸”一词因韩信一人基本改变了字面的意思。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也因此成了一件励志的事。但对韩信本人来讲,肯定是不愿意有那种经历的。这位敢在刘邦面前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益善耳”的奇人全力打天下其实是想与人共分天下。谁知刘邦想的却是将天下形成“刘”姓。刘邦夺他王位,那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可见他对刘邦有多么不服气。

    时间转眼到了公元前197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钜鹿郡守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镇压。与陈豨早有勾结的韩信在婉拒刘邦出征要求的同时,暗暗欣喜,以为又有了逐鹿天下的机会。于是他派人向陈豨送去共谋天下的密信,并作好布置,欲利用罪犯和奴隶袭击汉宫,擒拿吕后和太子。

    家臣魏武认为天下大势已为刘邦掌握,此时行事并无胜算,进言反对,激起韩信的怒火,将他拿下,准备起事时杀他祭旗。魏武不想就这般死去,托人向其弟魏城求救。

    这位魏城不是别人,正是魏豹的亲信,当初与魏玉儿,胡广一同投到薄家的魏城。当初薄姬进宫后,并没有亏待他们,给了他们大笔银钱,让他们各自安生。刘邦迁都长安后,三人也搬到长安,开了个小酒坊,魏玉儿与胡广成了亲,魏城也与一个叫何子的女子成了亲。均已生儿育女,日子倒也过得。

    这三人虽受魏豹嘱托,要他们代他护卫薄姬,但是,身为汉宫夫人的薄姬这时那是他们能够护卫得了的?

    但薄姬留言:“魏王已死,周苛已死,韩信匹夫夺大王江山,亦为死仇,尔等伺机报之。”当年,韩信率兵攻打魏国,魏豹不敌投降,韩信为向刘邦表功,自作主张将魏豹的女眷押解到汉宫。薄姬视韩信为仇人也在情理之中。

    其时,韩信虽然被贬为“淮阴候”,但他被称为“汉初三将”,“汉初三杰”,部将门客众多,地位不不低,岂是三个小虾憾动得了的?

    薄姬这般说,除了在潜意识里将韩信列为仇人外,不过是感念三人对魏豹的忠义,留下给三人钱财的籍口而已,并非是真要三人帮她杀了韩信替魏豹复仇。

    但魏城等人却不会这么想。薄姬是他们眼中的主母,主子不在,他们就得听主母的。薄姬给他们钱财,他们安然收下,但薄姬的命令,他们当然得全力以赴。

    公元前199年,三人曾组织了一次刺杀韩信的活动,可惜功败垂成,在逃离时,胡广腿上中了一箭,沦为残疾。薄姬严令他们不得莽闯行事,言:“韩信功高,不服刘贼,尔等伺之,多收拢人手,若韩有反叛之举,先告之,刘贼必灭他,大王之仇自然得报。”

    三人便不再轻举妄动,在密切注意淮阴候府的同时,刻意结交市井中人,身边竟然聚集了不少人,拐子刘广,甚至成了当地青皮的老大,俨然有了不小的地下势力。

    而魏武,就是三人安插进候府的钉子。既然是钉子,魏武对韩信自然谈不上忠义,他出言劝阻,无非是料定他成不了大事,为事后布下进身之阶罢了。

    魏城等人接到魏武的传言后,立即安排魏玉儿前往汉宫。

    此时,薄姬的儿子刘恒已经五岁多(虚岁七岁)。五岁多的孩子其实还很小,基本懂不了什么。视儿子为生命和人生全部意义的薄姬已经开始了对刘恒的启蒙教育。当然,这时候的教育还很简单。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有名天地之母,无名万物之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时,薄姬正在给刘恒进行最原始的填鸭式教育。而她讲的就是老子的道经。

    道经,虽因老子的仙神学说显得有此玄奇,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谈,是古人探讨世界本源,事物变化的规律,而总结的观察世界和行事的方法。可以是哲学的最初起源,后来被儒家更改,与德经合二为一,便成为有名的《道德经》。

    而初时,“道”的意义就是单纯的道路的意思,到东汉时加入神仙学说,才变成玄之又玄的东西。那时流行的是《老子五千言》,包括道经和德经,道为辨物行事,德为做人原则。那时的人将老子的学说与黄皇的传说结合起来,因此被称为“黄老学说”,在秦未汉初时极受人推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