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比较难得



眼下虽说不像当时那样一墨难求,但是想要得到这做工精巧的徽墨还是比较难得的,也难为了江为止想着要给陈余儿找这么一块好墨了。

其实像陈余儿她们这种业余的人士,觉得使用普通的笔墨纸砚也就够了,但是人家这财大气粗的还是觉得得用这些好物件才能更好的学习,也是江为止对陈余儿她们上了心思吧,不然换了陈琛他们他才不会这样用心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

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

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

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这文房四宝除了这宣笔,徽墨,还有就是这宣纸和砚台了,四者缺一不可。

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宣纸生产主要集中在泾县。宣纸因质地细薄、棉韧、洁白、紧密而著称于世。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为最大特色,有"千年寿纸"之称。红星牌宣纸获全国著名品牌。

宣纸宣笔产于泾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史籍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唐乾符年间,书画评论家张彦远著《历代名画泪》中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造纸术已颇发达,并开始把宣纸用于书画了,但制作水平尚不高,仍需"用法腊之",方可"摹写"。

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取石于古歙州(今歙县)的龙尾山,故称"歙砚"。歙砚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歙砚石质坚韧,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等特点,其中"坚润"二字体现了歙砚的特色。

歙砚的品种繁多,其中以罗纹、眉子为上品,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据五代陶谷《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

可见,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了。

这些资料也是陈余儿在知道江为止送自己的徽墨价值不菲后去查了资料才得知的,感情自己使用的这些物件都是这样昂贵的啊。

陈余儿心里有些发慌,每次使用也是小心翼翼的来着,但是时间长了这份心情也是平淡多了,也敢拿着这宣笔用着这徽墨在宣纸上到处涂抹来着了。

从念慈告诉了她要去赴宴的消息后她心里也是手足无措的,但是念慈粗心大意惯了自然也是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她听着陈余儿的嘱咐出门去找玉儿去了,留下陈余儿一个人在房间里慢慢的收拾着东西。

原本陈余儿只是在收拾自己的药箱而已,但是这一劳动起来,她自己也拦不住自己了,把住的这个房间都给整理了一遍,陈余儿想了想,还是决定把自己的物品给收拾好了。

她进江府里时没带几样物品,就是些换洗衣物而已,进府后江夫人那里都派人给做了几件新的来,而且生活起居什么的都是有人照顾着不用她担心,眼下说是收拾东西,也不过是把衣物给整理好,还有自己的那些药瓶给装好了去。

首饰什么的她是没有什么的,念慈那还有几个珠花,她就是拿了个丝带把头发扎着或者是用桃木杈给束起来而已,旁的多余的首饰却是没有的。

书房里的东西她都是不会带走的,里面有些医书是从江为止的书房里顺来的,反正他也说了随便她去拿的,不过自己既然要离开江家的话这书肯定是要留下来的,陈余儿也知道这个时代这些书籍都是靠手抄的,传播起来比较不容易,自己不一定能够保证那些珍贵的书籍跟着自己就会好好保存起来,这样的话还不如就放在江家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