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尘土漫天,飞龙军,虎豹骑两支骑兵部队疾驰,进入一座城池,早在西域奉拓也之命经营多年的和洽,徐邈与常林三人已经在城中一座广场等候多时,赵云见状立即下马,抱拳道:“三位先生,久违了。”

常林道:“赵云将军依然英气逼人啊,一接获公子的书信,我们就开始准备粮草及食物,请部队的兄弟们好好在城中休息,养精蓄锐。”

张郃看了一下周围环境,刚才入城时街道上的百姓有鲜卑人,羌人,氐人,西域商人,汉人等等,开口道:“若非主公于出发前给予我等这张地图,否则我实不相信这地方居然会有城池,而且还是主公特别请诸位大人督建的,主公心思令人佩服。”

和洽微笑道:“张郃将军,这城名为伏俟城,算是我军通往西域的一处重镇。”

慕容吐谷浑是吐谷浑的建立者,吐谷浑统治者之始祖,他为鲜卑单于慕容涉归庶长子,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父慕容廆之庶兄,在(公元283年)率所部一千七百户西迁到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公元313年)左右,慕容吐谷浑又从阴山南下,至陇西之地枹罕以此为根据地,子孙相承,据传到了吐谷浑首领夸吕时,国势已经相当强盛,(公元540年)始称可汗,都伏俟城,故吐谷浑亦是慕容鲜卑的一支,伏俟是鲜卑语,伏俟城意为王者之城。

历史上伏俟城东连西平(今青海西宁),金城(今甘肃兰州),南下可达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婼羌),曾经在中西交通线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况,也是宋朝时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

后来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破吐谷浑,以其地置西海,河源二郡,西海郡治就在伏俟城,隋末中原战乱,烽火四起,隋王朝统治摇摇欲坠,没有力量顾及边疆,吐谷浑人又返回原根据地,重整旗鼓,仍以伏俟城为王都,直到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灭亡,伏俟城一直是吐谷浑的王都所在地,前后至少有120年之久。

不过在目前时期,伏俟城算是才刚开始发展的新城市,所以拓也授权徐邈等人,带着附近百姓来开垦建设,从小聚落逐步有了一点规模,加上时常有西域商旅途经落脚休息,渐渐地繁荣兴盛起来,随行的参谋田丰道:“可有叛乱份子的消息。”

徐邈道:“田丰先生,各位将军随我来,咱们进议事厅喝口茶再说不迟。”

“没想到这里也有天眼。”张著抬头一望,城墙上有架载人观测飞行器。

拓也为了提升城市的防御应变能力,设计了天眼,在各城池四周城墙上设置有仿傚城门的护城河吊桥的轮盘,让士兵数人一组转动,轮盘中有用粗绳索拉住一飞行观测台,观测台及支架由竹子所制造,上面与兽皮编织而成翅膀,构造类似现代的滑翔翼,观测台因重量限制,仅可容纳一人站立,当粗绳索放长,风势许可之下,观测台即可迎风起飞,高达三,四十丈,比城楼眺望之距离多上好几倍,拓也取其名为天眼,如此高度可以随时掌握城池附近敌人之动态。

观测员带着一细绳上空中,细绳上头有小铃铛,细绳另一端绑在城墙上,若发现敌纵,立即拉动细绳,于城墙上的值勤士兵可从铃铛的摇晃次数,频率得知敌人方位,距离,人数等情报,迅速作出应对,大大提高守城将士应变的时间。

王平调侃道:“张著将军,公子的智慧岂是你能猜想得到,快跟上。”

张著没好气道:“嘿,王平你小子居然敢挖苦我,你忘掉是谁让你弃暗投明啦。”

这时拓跋鹰和令狐鹫相视一眼,齐声大笑,张郃走到议事厅门口,回头严肃道:“瞧王平,张著都被你们给传染了,还不正经点,军人该有军人的样子。”

“是,团长。”拓跋鹰及令狐鹫两人马上抬头挺胸大声道。

“飞得好高又看得好远,这东西好厉害,真的是阿拓发明的吗。”一架飞得仅有四,五丈高的天眼上,传来一女子的悦耳声音。

在底下的托木尔担心不已,大声叫道:“阿依慕小姐,你赶紧下来吧,飞太高了非常危险,而且如果去买卖货物的赛尔旦首领知道,那就不妙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