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练摊



摆地摊是个技术活。

大家都卖东西,我凭什么买你的。

这就需要靠一张嘴去说,说得人家信了,人家才会掏钱买你的东西。

且文玩手串这东西与其他的不同;不像是水果蔬菜馒头主食,一顿不吃都不行,人家又不是非买不可。

你的东西好不好,懂的自然懂;最关键的,就是不懂的那一群人,说得他们掏钱买,那才叫本事。

这本事,蔫哥就有。

刘览是个老实孩子,信的是儒家经典孔孟之道,奉的是遁一门正道宗旨,心性之高洁远超常人,何曾有过这般市井经历。

老蔫选定的地方,是一处过街天桥。

繁华热闹,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大燕京,似这般横跨大路,百米见长,十米见宽的过街天桥比比皆是;这里也是人流量最大的区域之一,且人多车少,有车也不过是自行车或者电动车而已,实在是练摊的绝佳之地。

干什么事,都要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有老蔫,地利已选好,就差天时。

什么才是摆地摊的最佳天时呢,答桉就是傍晚。

城市打工人,或者是退了休的大爷大妈,往往都有傍晚遛弯的习惯;他们一不缺钱,二有的是时间,也是老蔫服务的主要人群。

一平米见方的黄绒布打底,各式样手串齐整的摆在上面,倒显得这些东西上了档次。

两个小马扎,老蔫端然稳坐在前,目光笃定自信,面带微笑;刘览在后背靠石榄,双肘枕膝,两手托腮,目光茫然,不知所措。

至于他们为什么不在番家园摆摊,而非要跑到外面,主要基于两个考虑。

其一,那里的摊位费二人承受不起,对于两个初创业的人来说,高昂的摊位费对他们不是很友好。

其二,左右也是练摊,干脆就从最基层做起,也好锻炼锻炼二人的能力,

时间来到傍晚,天桥上的人群,渐渐多了起来,陆续开始有人对地摊上的手串加以询价,显得很感兴趣。

老蔫的英雄本色显露出来,不管是谁问价,他总是一副面带微笑的样子,不卑不亢,稳如泰山。

刘览则是满脸希冀,希望每一个问价的人,都能买上自己一串,好赶快收回自己投进去的两千块钱本钱。

天时地利人和,三才齐聚,干事哪有不成。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第一个和田玉籽料带皮手串很快就卖了出去。

买手串的是个年纪在花甲之年的老大爷,似懂非懂的样子,笨拙生涩的盘玩手法;老蔫一通忽悠,让大爷掏出了五百块钱。

单单这一串,二人便净赚四百。

俊秀少年看鬼一般看着蔫哥,小声说道,“哥哥,咱们这样干不合适罢,这种来钱的路子,我觉得还是有点不踏实。”

“傻兄弟,你不懂;这叫有钱难买我愿意,人家喜欢咱们的东西,愿意掏钱给咱们,你怕啥,踏实的罢。”

听罢,刘览心有顾忌,却不再言语。

刚刚卖出去一串,蔫哥便要收摊,他说自己累了,且肚子又饿,先伺候伺候肚腩再说;少年无奈,只得跟随。

老蔫这个人什么都好,平生就是占了五个字,奸、懒、馋、滑、色。

其中最要命的,就是这个‘懒’字,他年过四十已知天命,到如今却一事无成;不能说他不聪明,恐怕‘懒’之一字,是造成他如今境遇的主要原因。

二人收了摊位,来至在一处新疆正宗烤羊肉串的苍蝇小摊;点手呼唤小摊老板,叫了一百个羊肉串,再加一百个牛板筋,并嘱咐人家,多加辣。

凉哇哇的啤酒,带冰茬的那种;配上烟熏火燎的肉香,让人怎能不食欲大开。

旁边有卖包子的,刘览又去买了十来个拳头大的肉包子;肉包子配酒,越喝越有。

最后结账的时候一算,花出去三百六。

回家的路上,蔫哥微微带醉,他一直很兴奋,盘算着等这批货出手,二人便开个饭馆。

又说他自己曾经是‘主泽园’的后厨学徒,淮鲁川粤,他样样拿手。

后来又给刘览讲怎么做菜,什么丝熘片炒闷煮咕都炖;什么叫鲁菜的精髓,哪有叫川菜的奥妙,老蔫说得头头是道。

清秀少年,听了个云山雾罩。

次日,天桥老地方。

与昨天一般无二,依旧是蔫哥在前,刘览在后;不一样的是,天桥的对面多了一个妇女卖衣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