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时局(2)
决不能让锦衣卫壮大,更不能让新帝变得更为暴虐,那将会是天下儒家的灾难,他们这些朝臣,从县府的知县到知府,再到京城的大臣,个个都上疏奏折,要求皇上严惩祸国殃民的奸臣李傲,要求撤除锦衣卫,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而朱厚治看到这些堆积如山的奏折,虽然看着多如牛毛,可却只是为了一件事,就是要自己杀了李傲,撤除锦衣卫。
朱厚治看着这些太监抬了几箱子进来的奏折,真切感受到了父皇说的那种无力,这么多的奏折,就代表了这么多的官员的声音,他们竟然能从地方到朝廷,全是一样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个大明的江山依旧被这些儒家朝臣把握着,就连那些抵御外敌的各地总官兵都强烈要求要杀了李傲,要撤除锦衣卫。而据自己所知,锦衣卫对这些官兵很少监督,更是很少抄这些人的家,但是他们偏偏就听这些儒家朝臣的话,跟他们一样上疏,甚至用清君侧来威胁自己。
就在朱厚仁焦头烂额的时候,倭寇再次肆掠福建,这一次倭寇出动的人数很多,几乎有5千人,让福建的几万官兵都惧怕的躲在巢里,不敢出来迎敌,而福建省几百的锦衣卫在这次事件中几乎损失殆尽。让李傲很是心痛。
这些天杀的官兵,就是这些龟孙子,眼看着这些倭寇横行,竟然不作为,眼睁睁看着福建的锦衣卫全部殉职。
而更加让局势危急的是,女真此时已经有一个部落带着几十个人闯入河北省,距京城只有几个城市的距离,原因竟然是锦州的梁家跟山海关的吴家不作为,任由这个部落的女真践踏大明,威逼京城。
而锦州总兵官梁建平和山海关的总兵官吴庭元,都振振有词的跟那些朝臣一样,提出:"一日奸贼不除,一日就不必抵御外敌,因为大明迟早被奸贼窃国。"
甚至他们各自派了几万人尾追着这几十个女真,就是不跟他们打,而且还高举清君侧的旗帜,逼近京城。
朱厚治深深感到疲惫,自己已经被这些朝臣跟那些倭寇女真架在火上烤了,唯一能为大明抵御倭寇的锦衣卫却在福建损失了近五百人,而那些个个都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儒臣,竟然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外族肆掠大明,也要逼迫自己,杀了李傲。
难道他们都不知道,大敌当前,应该先一致对外吗?难道在这个国难当头的时候,还要内讧到这样的地步?
朱厚治现在真正体会了父皇为什么宁愿什么都不管,宁愿做一个人人耻笑的昏君,根本就是这些朝臣架空皇权,还用他们想当然的理论来治理大明,他们治理大明的结果就是:当外敌来临,百姓唯有承受。
不但如此,这些儒家朝臣,上上下下都齐了心,要置李傲于死地,就连李傲的堂叔,李东林也站在他们当中,摆出大义灭亲的姿态。他似乎并不知道,要不是因为李傲,先皇临死前,一定不会留下他一命。还有他现在这样义正言辞的大义灭亲?
朱厚治深深知道,如果自己答应了他们,自己就再次会走上父皇的道路,任由他们架空自己,也任由自己沉沦自己。
朱厚治虽然心性醇厚,但不是蠢,深深思量之下,提出要李傲带着全家去福建剿灭倭寇,如果有谁不答应,就由谁替代李傲带着全家前去福建剿灭倭寇。
朱厚治能这样说,也是想着福建的倭寇必须要剿灭,靠这些官兵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依靠李傲跟他手下的锦衣卫,现在李傲手里能拿得出的锦衣卫虽然不多,差不多有一千人,但自己可以让他把散在大明其他地方的锦衣卫都尽量集中起来,一起去福建,这样也能集中五千人,这样一来,依靠这些锦衣卫就是不能全杀了倭寇,能打得倭寇退回去也好。
而经过这样的大捷,也能给李傲记上大功,也许这样,这些朝臣也不能总拿李傲说事了吧?要不然谁能替代李傲带着全家去福建剿灭倭寇一个给我看看?
并且,朱厚治甚至可以猜到,这些朝臣一定会想到一旦李傲带着锦衣卫去了福建,就可以跟倭寇拼杀起来,正好一举数得,不但可以借李傲的锦衣卫剿灭倭寇,也可以借倭寇的手杀了锦衣卫,这些想法,自己曾经就在谢晋那儿领悟过,想来这些儒臣也不会想不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