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取消标准为后路-第3/4页



如此,这祁连山中几百亩大的化工厂内一百七十八座石脂炼化作坊便有一百七十八种生产工艺,每个作坊的投料、加热以及分离储存等的关键操作数据都是不太一样的,都各自不能互相通用。

当然,常夜这样做的坏处也是十分明显的。生产效率明显较低了,人员依赖性也变强了。不过,好在这个时代的工人好管,只要每个月多给个一两百文,便都变得异常老实听话。

况且,为了拴住工人,常夜制定了工龄工资,每多干一年每个月多拿二十文,上不封顶。还有,每个月不请假全勤者有五十文的全勤奖。

实际上,就算常夜不设这些,工人们也都是很少会离开的,毕竟这里工钱不低,还包吃包住。而如今设了额外的奖赏,更是没人会离开了,请假也几乎都见不着。

常夜还想着,为了让工人们安心的在这里干活,为了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未来还要在宿舍区设一些福利设施。比如健身的地方,比如杂货铺之类,甚至过年过节,也可以请人来唱唱戏之类。不过,出于保密需求,这些都得从长计议。

常夜的这些想法,自是让慕昆听得惊奇不已。他跟着慕磊几十年,肯定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但他也都是没见过什么工龄、满勤之类的东西。至于未来要做的各项给工人的福利设施,那更就是听都没听到。不过,慕昆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倒是觉得常夜的想法很好,这样倒是真的能够让工人安心留下来。

日赶夜赶,差不多在七夕之前,炼化厂的二期建设及初期的改造也都完成了。祁连山深处,高达三米的围墙里近两百多根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冒着滚滚黑烟,若从更远更高的地方看去,那场景,还以为是穿越到了千年之后。

这家里的建设生产算得上是顺风顺水,但是从外面传回来的消息却是喜忧参半。

慕磊外出巡视不过半个月便从北魏传回了消息,道北魏表面平静无痕,但私下里却暗潮涌动。北魏各主要产白蜡的郡县都已上书朝廷,抱怨今年白蜡生产过剩朝廷公营的白烛作坊收的白蜡越来越少,导致地方收入越来越少,蜡农日子难过。

北魏朝廷已经关注到了各国百姓不再购买白烛的事情,对于新出现的石烛和煤油灯也展开了调查。慕磊提醒常夜要注意安全。

北魏的关注是迟早的事,这些也都在常夜的预料之中。为今之计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但是他心中也在想着最坏的打算。

祁连山炼化厂全部建设完工后,石烛和煤油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又源源不断地发往各地。但是这炼化作坊是按照常夜原计划一座不少的建造的,可原计划中并没有煤油的产品化。煤油产品是一个意外惊喜,每百斤黑石脂所生产出来的煤油价值大约为石烛的三分之一,若按原计划测算,每年大概能带来额外的一百多万的进项。但是,这煤油却难免会挤占石烛的销量。

虽然,常夜先前通过测算提高了煤油的定价,让煤油和石烛的销量能够均衡匹配生产。但是从各地传回来的消息来看,石烛和煤油的销售还依然有些失衡。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使用煤油灯,尤其是乡下人,他们对于煤油所带来的黑烟等坏处似乎并不在乎。

至于这种市场反应,常夜并不觉得奇怪,的确煤油灯对于一般不讲究的人来说更加划算,比点石烛要划算,比点白烛就更划算。

而针对这种状况,其实想都不用想,拥有垄断地位的商人利用价格杠杆是最好的手段,几乎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的。常夜将煤油的批发价再一次的上涨了五文,以使煤油的销量稍微下降一些,但收入却增加不少。对于略微多出来的煤油,他让慕昆运到山下单独储存起来,他另有他用。

常夜期望煤油价格的上涨能够促进石烛的销售。

炼化厂全部建造好后,常夜便渐渐地减少了来这里的次数,他将这边的日常管理全部交给了慕昆,这本来就是他管的。

反过来,他也渐渐增加了去敦煌书院晓镜的次数。

晓镜里的男生见了常夜无不打趣道:“哦呦,常大财主终于回来了!你这是要财不要才啊!”

那些坐在课室苇帘后面的少女们却突然少了原先的热情,见了常夜也不像往常那般崇拜而羞涩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