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越怒火 第四百四十二章 叠水河瀑布-第2/3页
瀑布一倾而下,宛如从九天垂下的银河,散落到了人间,最后汇入了地处极深的水潭里。然后再顺着那水流的方向,缓缓在流向四面八方,润泽了这片肥沃的大地。
那个水潭的形状也非常奇特,两头尖,中间宽,就像是搁在大地上的一艘小船,而那头上的瀑布朝着他一头的船头倾泄而来,却永远也无法注满这艘小船。
水潭上面是一个和水潭形状一模一样的天坑,天坑边上有一段游步道围着天坑环绕了一周。而游步道 的两旁却是植被茂盛,浓荫蔽日,一点也看不出来,这是初春的景象。
看到这样美丽的瀑布,再配上这样奇特的地理景观,游客们都存心想去走一走,感受一下这优美的自然风光,呼吸一下这新鲜湿润的空气。
付东流好像也对这里特殊的地理结构很感兴趣,只见他举着相机不停地照像,有的地方还在录像,面且还录得非常认真仔细,就像是寰宇地理的编辑一样,恨不得给每一处都 配上一段解说或者说是文字说明,然后再将其作为重要的资料保存下来。
他站在悬崖边把能照的景观都 照了个遍,把能拍摄到的视频都 仔细地录了像,还有远端几处重要的节点没有拍照,所以他准备与大多数的游客一道,朝着那瀑布流水下来的方向而去。
按理说现在正是正午时分,天上也是红日当头,在这南国边陲,大家应该感受到温暖如春的感觉才对。但是当他们一走进那片树林,身上便感到一阵寒意,特别是水潭里因水流冲击而形成的阴湿的风,夹杂着腾起的水雾冲到大家身上的时候,更是让人感到不寒而栗。让人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现在究竟是不是身处在南国之滨。
往前走出去不远,便来到了瀑布的出水口,这里的风更大,大得仿佛可以轻易将人吹倒;雾更浓,浓得仿佛能让人踩着脚 下的雾气凌空而飞。
震耳欲聋的水流声,一直在耳畔响起,就像是咆哮的黄河从自己身边流过 一样,又像是有一万匹马在草原上奔腾,有数不清的战鼓在战场上同时擂响。
距出水口数十步,有一座大大的石桥横卧江上,这座桥名叫太极桥。此桥为纪念性建筑,其建筑工艺在地方建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旁边有一个景物介绍牌,上面详细地记录到:
据《腾越县志》记载:"
民国元年,松园一户王姓大户想借用这里的水力来设织机。他组织了很多工匠来凿这块石头,想将水流引到自己事先挖掘好的水渠之内,但刚一凿开石块的表层,便现出了一幅完整的太极图案,大家看了之后,便知道这是神物,不能妄动,便告之当地政府,希望加以保护。
当时的协都督为本县人,乡土观念极重,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便捐款在此修建石桥,名日“太极桥”。此桥以江中的大石为墩,并在石墩上建起了一座小巧玲球之石亭,石亭斗状盖顶,内顶镌"太极图",亭外石匾镌刻"观瀑"二字,故称石亭叫"观瀑亭"。
站在这个石亭里看脚下的瀑布和水潭,还真的有一种驭龙驾雾,风云际会,直达天庭的感觉。
叠水河虽远近闻名,但近年来因为上游扩修水电站,分水较多,使叠水河流量减少,瀑布的气势也减弱了不小。由些可见,当年这瀑布的气势,是何等的令人振憾!
这个石亭与瀑布的出水口,以及出水口下面凸出的那个形状像乌龟的头一样的石块,与下面水潭的正中央,都在一条中轴线上,不知这是巧合,还是有人故意为之。
1639年四月十六日,徐霞客来此一游,曾经记载道:"其水从左峡中透空平坠而下;崖深十余丈,三面环壁。水分三派飞腾:中阔丈五;左骈崖齐涌者,阔四尺;右嵌崖分趋者,阔尺五。盖中如帘,左如布,右如柱,势极雄壮。""从西崖绕南崖,平对而立,飞沫倒卷,屑玉腾珠,遥洒人衣面,白日间真如雨花雪片。"对此景色,前人有诗云:"非烟非雨望浸浸,电走雷轰势撼山。疑是银河新缺口,玉龙挟浪落人间。"
所以当地人士多用"龙洞垂帘"、"久雨不停"来概括它的特点。
从太极桥前,沿中峰而上,过电站,至山门。大门正面为黎元洪题额"龙光台"三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