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墨家主张2-第2/3页
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已经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精华,比如说推崇君权神授,君权至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伦理道德,等级观念和礼乐等,这些思想都非常符合统制阶级的胃口,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封建统制,所以儒术便会占得先机,成为正统。
而墨家所讲的“兼爱”,说白了其核心就是渴望“平等”。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为:弱势群体向贵族阶级“要权利”,“求共享”。很显然,这种想法太天真,太幼稚。贵族和既得利益集团是不可能主动放弃或者分享自己已有的权利的。
儒家学说之所以成为正统,不光是因为他的学派文化有多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的推崇。在先秦时代,墨家和法家都是大学派,甚至墨家比法家还要强大一点,那为什么会让儒家会一支独大了呢?这要从他们的学派理念和组织形式说起。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一直都在想与当权者合作,实现自己的主张和抱负。他是愿意当官的,而且想当大官,但是官运一直不怎么好;而墨子则一生都是布衣,他不屑于和当权者合作,而是自己另起炉灶,在信徒中间建立起践行自己主张的社会组织。
墨家跟儒家其实有共享的价值观,都对残酷的现实不满,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出来,墨家也讲仁、义,他们对儒家的批评就是指责儒家还不够仁、义,墨家是激进主义的儒家,儒家只是反抗“暴力即权力”的“残酷现实”,而墨家则要反抗“权力”、反抗“现实”本身,是激进主义的理想主义者。
儒家反对统治者以暴力建立权力秩序,主张权力的正当性是仁义,权力秩序的维持应依靠以仁义为本的“礼”来施行,而儒家把上一个时代的权力秩序周礼进行了改造,注入了仁义的本质,这也是儒家温和的理想主义的特点,他不激进,不是把现存的东西一切推倒重来,而墨家则从根本上反对“权力秩序”,儒家想用仁来改造“权力”的暴力本性,但还是承认权力秩序的合理性,把现实的权力秩序的等级结构与仁结合,所以儒家的仁是有差别的,
墨家却讲“兼爱”,就是反对爱有差别,本质上就是不承认权力秩序结构本身的合理性。既然权力秩序本身没有存在的价值,那么维持权力秩序就没有必要,所以墨家反对“礼”,因为维持权力秩序的“礼”,要消耗社会财富。所以尽管墨家不反对孝,但反对儒家为了建立“孝”的秩序而大搞丧礼,厚葬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不利于社会财富的扩大再生产,相反,墨家提倡节用,推崇苦行。
儒家反对现实中那些“残酷”的东西,所以面对战国时代充满战争的现实,儒家并不反对“战争”本身,而是反对“不义之战”,而墨家则从根本上反对“战争行为”
本身,所以墨家讲“非攻”,反对一切的战争。
激进主义的理想主义墨家,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的一切的合理性,所以墨家不愿意与当权者合作,也无法得到当权者的任用,同时也就失去了施展自己主张和思想的舞台,也没有了伸张自己主张的喉舌。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儒家是“毛”,只有附着在“皮”上才能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儒家需要平台才能展示能力。而墨家,则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墨家的弟子们只听命于墨家的最高首领——巨子。也就是说,墨家本身就是一个平台。简单地说儒家是找一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墨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搭建一个平台。
因此,统治者们都会把墨家视为威胁,尤其是统一王朝的统治者们。因为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出现两套领导班子。这就是墨家为什么能在烽烟四起的战国时期遍布全国,而在统一的秦汉时期就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墨家在国家政权之外有自己的纪律严格的民间团体,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黑社会,或者说是某些邪教组织和非法组织,墨家的领袖巨子,其实就是这个组织的老大。他们有自己的组织系统,且内部分工明确,能人辈出,涉及社会得个阶层,各个领略。就像是独立于统治者以外的另一个王国,在巨子的领导下,开辟属于自己的盛世长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