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
这篇文章是我刚读完太宰的感受,大家不必代入过多,因为感情是过激的,一瞬即来,冲动创作,所以请保持理性
太宰
这人间多么不可思议啊!心怀希望的人在黑暗中寻出一线光明来自我慰藉,心怀绝望者在阳光的灼烧下化为灰烬。痛苦啊,这宛如窒息的痛苦,这溺死人的深潭,这孤独,这怪异,让人无法呼吸,无法思考,若是没有这强烈的欢喜,又怎会有这潮水退去后无尽的悲伤?
我站在这焦土之上,说服自己要相信美好,心中总是承担着连绵如山的压力,套上这困扼自由的枷锁,终于心存光存,不毁希望。可是再光明的人,也会有泪落如雨的时候啊,就如同在他人面前始终微笑,带给他人希望,想要拯救他人之人,也会有孤单一人之时,叹息沉默之时。
往事都随风过去吧,我早已无法知道我想说什么,我也早已认不清自己了。人生的意义总是被人追寻,可他们经常不愿想到,这意义的概念是人为创造的啊,是曾经不存在的,现在被世人认为存在的东西。而况且我们总是在强迫自己认为人生是有意义的。否则,人又为何而活?
啊,我早已不知自己要说什么了。太宰曾引用芥川之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那么人间失格中叶藏不断伪装,不断劳累,不断讨好他人,不断迷茫,永远陷在绝望中的样子,是不是他自己呢?他在数次自杀之前,是否也想到了人世的荒唐,想到了芥川龙之介自杀他倾注如泉的悲伤,想到双双殉情时,爱人已死,自己苟活的绝望?人间失格的创作或许是压倒太宰治的最后一根稻草吧。当人这漫长的一生被总结为几张旧纸时,当过往的一切痛苦与悲伤一一浮现并撕扯着他的心灵时,当这一切化为故供人喜悲时,他似乎便已死了。
我想,他是不在乎所谓的身躯已死,精神永存的。精神毕竟不是自己,而是世人的思念与敬仰的聚合。死了便是死了,除了留下些许纪念外,便是彻底的消散。所谓精神,只是人们热切的希望某人活着,并在遵循或纪念其理时的一种虚幻罢了,到头来还是一种活下来的人的意志,若是被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宣传,那对太宰治来说,便更可悲了。
我真切的信着一点,相信太宰治试图在这绝望中寻取一些希望,在这对他来说黑暗无际的世界寻找生的信念。可这麻木的世人,这战争的时代,这**纵横的世界却没有给他机会。活下去的人宣扬生,比死更彰显自己的勇气,可说这些话的人谁能如太宰治一般对死亡有一股热切,对生命充满了厌倦,三番五次自杀后仍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呢。他们也是渴望生,而畏惧死的胆小的人啊,是在世界给予其伤痛时,害怕消逝,苟延残喘的人。真正值得赞扬的人,是那些在绝望中坚定自己信念,从不将生死挂在口中,而烙印在心中之人。那些口口声声赞美生而贬低死的人,又有多少能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赴死的人呢?我也不能,太宰治却可以。正如司马迁为了史记而饱受屈辱一般,太宰治可以为了自己的生死观而一次又一次的赴死。这不是颓废,而是对这世界的一种无声宣告,一种无声抵抗,用自己的生命。我不敢说我读懂了太宰治,我只能说我看到了我想到的太宰治,他是我影子的一部分,也是我自己。
想想真嘲讽,这便是人类啊,自以为是,而又自鸣得意,就如同我自己一样,嘲讽着自己,刻薄着他人;安慰着自己,温暖着他人;心存着希望,
想着那绝望;心存着绝望,寻找着希望。芥川,太宰,海明威最后的选择是寂静,那我的选择,又是什么呢?我是孤独的,或许说,人都是孤独的。多愁善感,矫情偏激,时而愚蠢时而严肃,知足乐观又心比天高,满不在乎又将心比心,陷入自己又面朝他人的我,如此复杂,可怜,自相矛盾的我。
世人也是如此吗?我最后又会选择什么呢?我的理想又是什么?人活在这世上,若是就这样在青年雄心壮志,在中年又甘愿平凡,在老年有自愿沉沦,是不是太无趣了?可世上又有什么是真正有趣的呢?可能只是生也无聊,死也无聊啊。太宰治是不是认为既已知生,那便感受着死呢?人们总是这样啊,想的如此之多,与现实相悖,可又不得不遵循着现实。有人慢慢不在乎了,因为人是无法脱离社会的。可谁在少年又甘心呢,哪怕只能如此,只能这样,却仍然不甘心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