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37



陶建心里一惊:“大家伙儿都想着早些回去,  走近道省好几天脚程哩。怎么,这里头有讲究?”

        宋大爷不住摇头:“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我当你是自己人,索性和你直说了罢:咱们密州如今到处闹匪,  早已不是原先那安宁地头了!远的不说,就说附近镇子上一家大户,  宅子被洗劫一空不算,  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到现在还没处拿人哩。州里那十几个数得着的大县,  绑票儿的,  开仓的,灭门的,  哪里没有?走官道尚且还要提着几分小心,  走近道?那怕是提着脑袋往人家刀口上撞哩!”

        陶建瞪大了眼:“怎会如此!这密州又不比青州遭灾重,怎么反比青州的匪多?”

        宋大爷道:“如今数州遭灾,说不得粮食短缺,流民四散,人心动荡。密州位置要紧,  这些匪现得蹊跷,  已惊动上头,不日便有禁军前来剿匪,  到时又是一场恶战。两方杀红了眼,管你是民是匪,是商是流?一概砍下脑袋去讨赏。我知你们急着赶回去过年,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命都没了拿什么过年呢?”

        宋大爷一席话说得陶建背后冷汗直流,慌忙求教:“多谢宋爷提点!只是如今青州那边不许外民流窜,平洲也是这般。眼下密州的官道……我们也有些缘故走不得,  该如何是好?”

        一老一小衣着干净得体,不像是挨饿的样子,再加上满满两车稀奇鲜货,宋大爷认定他们是大商行的商队,并没有往流民的方向想,还以为是其他不得已的理由。

        他昂头思索了一会儿,问道:“你们有多少人?”

        陶建道:“几百来人,不到千数。”

        宋大爷道:“这好说。咱们庄子往东南方向走十几里地,便是呼哨山。那山里住着几十户打猎的,都是些没田地的破落户,平日里以卖些虎熊鹿獐兔为生,穷得筋断。平日里莫说土匪,窃贼也不肯往那边去。你拼着破一笔银子,买他上千斤的猎物,他们手上没有这么些货,又舍不得你这样大主顾,自然会留你们住下,慢慢儿猎齐了给你。你们住自己车儿,吃自己米面,还怕他们赶你们不成?若有差爷问起,你们也有话答,省得叫人生疑。等货差不多齐了,匪也该剿完了,那时再回白州岂不是妥妥当当?”

        陶建十分感激,百般夸赞:“不愧是宋爷,端的一条上凌烟阁的妙计!”

        陶乐乐也十分佩服。不愧是给大财主做管家的人,果然人情通达,脑子灵光,刚刚那个银锭子没白给!

        陶建带着陶乐乐回到了骡车上,把这件事和另外三人说了,他们都十分赞成。本来也不是白州人士,家人都在身边,哪里用得上赶路过年。

        一行人回了驻扎地。虽已夜深,刘举人却并没有钻被窝,而是抽烟等着。一听见动静,他迫不及待地蹦下车,连声发问:“怎样?怎样?”

        见回来的还是两辆车,刘举人有点失望,但车看起来颇为沉重,他又有了笑容。

        陶乐乐下了车,来到刘举人跟前:“干爷,吃喝的东西买到了,就是车的事儿有点复杂!我说不清楚,让三爷和你说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