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情深 隐晦
你吝啬了。
春山你吝啬了哦。
一朵,你向来是个慷慨的人,为什么对谢颐的叙述这么吝啬。
然则,春山一朵什么时候落墨写谢颐都不晚。
缘来不晚。
佛说。
我说。
好吧,那一朵试着说说谢颐。
一个心思绵密,情深似海的男人。
其实,聪明的读者,你老早就猜到,他,谢家大公子,他的情留在哪里。
他为什么要回到江洲?
江洲不是他的江洲。
他可能去北方的任何一个地方,就是不可能来江洲。
可是,他来了。
在刚到江洲的头几年,春天时登穹窿山是相当不错的。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濛濛细雨中。
一片江山万里春,东风吹老倦游人。
江洲对岸的文人都被大才子谢颐吸引过来,在穹窿山上的撷骊阁小聚,或开怀畅饮,有时兴致到了极点,还会互相竞技,写出绝妙佳句来。
天气晴明曙色开,危楼高耸踞江台。云迷树杪潮声乱,窗对沙洲日影来。
美景。
抱负。
友情,畅志。
独不诉离愁与失意。
穹窿山地处江洲西南,与老城区隔了二十余里。
舟车不通,十分荒僻。
但自然美景吸引文人墨客。
尤其是夕阳西下时,落日与晚霞相映成辉。景色也随之变幻无穷。
谢锜的老朋友,民间传闻谢锜的亲弟弟,,叫做裴相的,时为旻元寺的大和尚,也时有来往。
有一次,裴大和尚登楼夕眺,胸有感慨:楼占诸峰最上层,凭栏先觉意飞腾。白云常在檐端宿,明月翻从杖底升……一径清钟归野衲,半林黄叶挂鱼罾。残秋风景多萧瑟,极目能无百感生。
谢锜大将军其时已作古,想想这么有抱负,有野心,出生入死身经战场的人,最终落得这样的下场,裴大和尚面对美景,最初的得意变成了伤怀。
谢颐公子到了江洲的第七个年头,眼疾愈加严重。
但矢志编撰文选的他,仍然在一豆灯火下,夜以继日。
在他眼疾沉疴,再无重见天日之时,仍旧饥寒交迫,坚守在江洲。
那时的穹窿山野蛮荒芜人烟。
那时穹窿山的撷骊阁放满了谢公子饱读过的书。
春山,你的写作太爱抖包袱。
呵呵。
穹窿山下。
某年的桃花开了。
诸葛兰顺坡而长,一直到山尖。
像往年一样,江洲的桃花艳中带妖。
这样的鲜花怒马。
冲淡了离愁别绪。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渚洲西。
这一年,秋妃被放回故里养老。
其实她不过30多岁。
从16岁看到谢大将军策马跃入视野起,又是一个16年。
人间冷暖,荣华富贵等闲而过。
秋妃来到了穹窿山,那一年,谢颐还能看清东西,没有失明。
秋妃的来到,给这一座庞大而寂寞的人许多欢笑。
对于秋妃来说,一种走出庭院,观赏自然,倦鸟归林的欢快油然而生。
在她一生的诗作中,这一时期的诗作沧桑老到却意味无穷。
秋妃站在穹窿山半腰的撷骊阁上,观察入神,由近景,推远景,反复品味,笔下传情,一首妙诗娓娓道来:“
柳青桥畔柳烟轻,人士嬉春照水行。几树斜阳摇绝壁,半天归鸟落孤城…………”
一曲未了,谢颐公子在身后击节喝彩。
那年的冬天虽然寒冷异常,但公子与秋妃一起,颇多冬趣。
穹窿山与穹顶山相连,那里的清幽与花木扶疏是出了名的。
秋妃与公子聚集在穹顶山。
公子吟诵道:绿盖一楼山影里,云藏半鹤水声中。
好一个“绿盖一楼山影里,云藏半鹤水声中”。
秋妃久不作词,受公子的感染,随口拈道:
地僻人踪少,
莺啼晓梦残。
窗迎四围绿,
树压一楼寒。
……………………
不等秋妃作完,公子又喝彩:
窗迎四围绿,
树压一楼寒。
两个人呵冻作诗,其乐竟无穷。
秋妃继续吟诗:
山静闻松籁,
亭荒有药栏……
公子,我们何不自己动手盖一座院子?
自己动手盖院子?
秋妃点点头,嗯,我们把房子盖到山下的平地上,这样,省了脚力天天爬山,嗯,就当是书斋别院可好?
那起什么名字呢?
公子来了兴致。
公子刚刚不是作诗道:绿盖一楼山影里,云藏半鹤水声中吗?
半鹤?
半鹤?
嗯,一个“半”字,意境有,就是凄切了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