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襄兵 佛殿



一个女人的名声,其实不算什么,任后人说的。

江洲这样的地方,女人名声都不怎么好。

因为,唉,简单说,是因为江洲的女人生的过于美貌。

人性一点的说法,水天水地,女儿长大了,性子柔弱的多,刚烈的少。

像我这样的人,后人也许会给一个定义:心机婊。

管人家怎么说。

说人的人,其实更是心机婊。

我的头每天都像被数千根针在扎。

我说不好一个故事。

说不好。

我完全不能好好的说故事。

疲劳、气短、血氧超低、头痛、胸痛。

来阳间的一切如受折磨。

每天每时每刻,都处于水火之中。

讲完这一章,我求求上天,把我救回去吧。

说故事也许不那么重要。

有一年,野桃花盛开的时候,在一处普通的茅草房里,二十几个弟兄歃血为盟,立下誓言,要团结起来,抗争恶势力。

刘雨锡给他们的组织起了一个名字:襄兵。

襄,会意字,金文“襄”是手拿农具在地里挖一个个小洞,放进种子,再盖土。

脱了衣服耕地。

这就是百工,百工们忙着种地、打铁、纺织,夜以继日,劳动出汗,脱出外衣再继续劳动。

襄,又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字。

襄者,助也。

辅助的意思,就是共同干一番大事的意思,也是齐心协力完成的意思。

襄兵暗暗地发展壮大,他们之间有自己的通用语,组织十分严密。

但再严密,发展到几万人时,也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一直跟着谢锜大将军到了江洲府的孙三变,果然得到了一官半职。他现在的官职是江洲司马。

由于受到重用,他志得意满,在江洲也时常坐着一顶“锡”记轿子,到处访问。

“襄兵”就是他知道后告诉王石山知府的。

可怜的王知府怕了,想当年,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也曾招兵买马,扯了一面“王”字牙旗从蒙山出发,本以为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可是还没走出八百里蒙山,就被招安了。

眼下这襄兵是什么来头?

本来想坐着轿子,沿着羊肠小道进山,带着谢锜大将军去看钨矿的知府大人,慌了。

谢锜心中冷笑三声,这都什么男人,几个襄兵就被吓成这样。再说,人家号称几万襄兵,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家好好地呆着,没伤你知府一根汗毛,你慌个什么神。

唉,唉,知府老矣!

谢锜大将军在江洲府一呆就是三个月,其间,皇帝诏书下了多次,谢锜头一梗,态度坚决,理由充分,说每日里被咳疾所折磨,北方极寒天气不适合病体,南方的冬天马马虎虎可以过冬,只是南方的草药经冬不雕,把那消炎的、镇痛的、化肿的的药统统用上,怕是还有花上两个月的时候。

时间大约在春三月,芍药快开的时候,就可以复命回京,为皇上效劳。

皇帝明明有气,却不能发作。

毕竟大将军功名赫赫,身上刀伤数处,有刀尖直刺薄弱的肺部,旧疾拖延至今,冬季咳嗽,异常痛苦,在南方治病养伤也是不错的。

皇宫里的御医也说,北方极寒,不利养病。

谢锜唯一不放心的是最小的儿子谢颐。

这个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不一般的读书天分。

过目成诵,博览群书,但缺点也很多,出生于官家,却与世无争,宅心仁厚。

在谢颐十八岁上,由谢实甫与太傅钟真做主,钟太傅之女钟融儿嫁与谢公子为妻。

小夫妻俩恩恩爱爱,琴瑟和鸣。

可是,在第二年的冬天,钟融儿竟染上了伤寒。

未能到达天气转暖,竟一命呜呼。

这个打击,让谢颐无法接受,又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他干脆时常隐迹于山水之西,游心太古,寄意先贤,无浮名累身,无案牍劳形。

习字,抚琴,弄箫,品茶,参禅,沉醉于传统文化,自得于翰墨人生,在他的书斋,挂一对联“养拙江湖外,藏名诗书间”。

渐渐地伤逝情怀明亮起来,但也不见得有重振的机会。

念父亲久在遥远的南方,他干脆征得祖父的意见,长途跋涉去见为父,也好散散心。

一路上,自然少不了有人前呼后拥地护送。

过了黄河,草色、树色渐渐泛青,身上厚厚的棉服也可以稍稍减些,又见河水化解,深深有声的流动,心情好了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