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君臣谈(上)



 闵沃听着这话倒吸一口凉气,我就是初出茅庐的新手,不到一年时间你就让我打大周东土的最终boss啊!

 “我办不到。”闵沃直接就说倒:“之前战斗无外乎是靠着鲁国优势兵力围攻敌国城邑,而今齐国大军来犯,我无法像之前那般天时地利人和的投机取巧。”

 公子野一听这话,脸上露出几分不屑;

 而其父亲鲁侯午却是微笑的看着闵沃好一会儿才说道:“真的没有办法?好好想想。”

 瞧着一时半会难以脱身,闵沃只能是先应付一阵:“齐鲁两国时代联姻,君侯手中有没有这一次齐**队动向?”

 听到这话,鲁侯午让他儿子公子野把知道的齐**队动向向闵沃娓娓道来:

 “齐国这一次领军的主帅是崔杼大夫,其率领的军队有八百乘东夷大夫兵马……”

 公子野一边说着,鲁侯午一边注意着闵沃的表现,闵沃听见“崔杼”的名字的时候那诧异的表情以及之后听到是大夫私军时的意动。

 得……有戏。

 鲁侯午虽然没有两千年的历史经验,但是在公室之中和三桓厮混这么多年的人精,自然是看出来闵沃是有的放矢。

 闵沃要是知道鲁侯午的想法绝对无语,穿越前是个人都知道“崔杼弑其君”的梗。

 崔杼弑杀国君之后让史官美化历史,史官家三兄弟据实而写被杀,后面的兄弟跟着赴死的故事都不知道传了多少遍了。

 他闵沃能不对崔杼这个名字过多关注吗?

 闵沃真正关注的是后面半句话,从好的方面想那可是八百乘兵马,就是鲁国三桓没有瓜分三军前也得举国应对的大部队!

 可这还仅仅是齐国大夫们的私军!

 到底是二千乘之大国!

 齐鲁两国都是三军的规模,可“军”和“军”的规模却是不能相提并论,不同时期一个国家的三军也是不同。

 鲁国的兵力千乘是三军;鲁成公二年,鞍之战中晋国车八百乘,计有六万人也是叫三军;鲁昭公十三年,平丘之会上晋国人自称有四千乘,其规模还是三军你敢信?

 齐桓公时期就能常年带着八百乘的兵力纵横列国,齐国这二千乘事实还只是一个老黄历:

 齐桓公死后五子争位,好不容易顺利传到齐桓公的孙子齐顷公,又因为调戏晋国执政卿郤克是个瘸子被晋国打的找不着北,齐桓公的曾孙继位有点起色又被晋国十二国联军火烧临淄。

 这种情况下,齐国一直没有好好清点手下大夫们的兵力到底有多少。

 大伙只能默认比鲁国高点。

 这还不是闵沃最关注的一点,他更关注的是这一次来的是齐国大夫们的私兵!

 随着春秋礼乐日益崩坏,卿、大夫在他们各自的封邑中不断地扩充家族武装和私人亲兵。这种私属武装开始时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兵”,是为一家一姓的权益而战的。

 后来,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兵员的来源扩大为这些卿、大夫封邑中的人,但仍以血缘亲族为骨干,再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了。

 在春秋前期,各国诸侯的君权一般都比较强大,卿、大夫们的私家武装多需随时应召而为公室效力。至春秋中期以降,国君已不再能够轻易地调动卿、大夫们的私卒,他们主要已被用来从事卿族之间的兼并斗争了。

 有的强宗大族甚至公然将公室军队的人员、装备等加以分割,收编进私家武装之中国。(嗯,说的就是你三桓。)

 齐国的状况就是,桓公去世以后,发生了诸子争位和崔庆之乱,使得霸业中衰,后来虽有贤相晏婴“强公室,抑私门”的斗争和景公试图复霸的努力,但姜齐政权经多次内乱,已大为削弱。

 人心各异是齐国大夫的基本情况,只要利用好这一点,未尝没有机会能击败崔杼。

 闵沃想许久,鲁侯午和公子野倒是有容人之量,在一边等着闵沃的回答。

 “如今鲁国国内叔孙氏的兵力已经回国,三桓兵力都在国内不用担心齐国趁虚而入,不知道君侯能不能做主把泰山守卒给抽调过来?”

 一听这话,鲁侯午和公子野同时有些迷茫:好好的抽调那一支防御性质的部队过来干什么?

 “莒国境内丘陵不高不能为地利,地势平坦无法作为依仗,只有进行军事改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