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关愁



临安是什么地方?大炎商业最发达之地,家家户户库有金银,遍地都是绫罗绸缎。若是说临安府没有穷人那未免有些虚假,但不知其中有多少富人这话可真就是实实在在的了。那些酒肆青楼,有几家与临安四大家无关?那些客栈小二,赶马轿夫,又有几个舍得回去种地?虽说商贾豪绅贪图享乐大肆敛财,但是他们从指缝里漏出来的一点油水就够这些临安的百姓们吃饱穿暖了,因此江南这地的百姓,总是想着办法往临安挤,就图一个温饱平安。

这么一来临安的人是多了,地却不够了。前一任的临安知府也没寻得什么办法,他和当地大家族商量后,索性发出一条禁令限制每个人的院落房屋大小,免得真的没地可用。大家族们自然是不想这么做的,可他们是最需要人服侍的,两相比较之下,他们还是选择了缩减每人的房屋大小,以享受更多人的服务。

那这么一个寸土寸金,甚至寸金也难以买到寸土的地方就真的没有大宅院了吗?那倒不是,虽说不多,但称得上奢靡的宅院还真有两个,院子里有假山溪流,屋舍众多,那花草树木更是数不胜数,俨然和度假胜地一副模样。

这两个庭院坐落在这里,却从来没有人敢对其发表意见。他们只会说这两座院落修的还不够好,不够大。甚至于这两个庭院本身的建立就少不了四大家和江南钱庄的资助。

能让这些人出钱出力的人就没有几个,但是这世上有一个人是他们无论如何都得罪不起的存在,皇帝。当年大炎土地丢了半数,就连皇帝行宫都只能在江南一块安置,那时四大家的一合计,要钱出钱要力出力,无论是军费后勤还是庭院,他们就是咬着牙也给圣上办好办妥。若不是当今皇帝说行宫之时临时,前方战事吃紧不能过于铺张,张家家主甚至提议说要不将西湖边上一块地清出来供圣上休憩。

为了支持朝廷北伐,就连盘踞江南百年的豪绅们都有些家底掏空户无余财了,可他们依然咬牙坚持着,为家族搏一个未来。

他们的付出终究是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回报,在北伐取得一定成果之后皇帝便重新将都城迁回了中都以示朝廷绝不偏安一方之意,这些江南商人则是得到了一块御赐的“义商”两字匾额和一定封赏。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封赏的些许财物这些商人是远远看不上眼的,皇上的嘉奖,亲手书写的匾额才是他们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有了这两件东西,让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临安官府在面对四大家的时候愈发的软弱,甚至到了仰人鼻息的程度。特别是在北伐稍有成效之后当今圣上莫名变得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屡屡要求江南供给一些珍贵奇物。此等差事自然是落在了四大家的头上,打着当今圣上的招牌,四大家以一个令人为之惊叹的速度迅速膨胀,从整个临安的庞然大物演化为了盘踞在整个江南的怪物,无人敢捱其锋芒。而之前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也要推动军费资助的黄家也隐隐有了成为四大家之首之势。

而这第二座园子的建立其实也与当今圣上有一些关系。因为这是圣上下旨赐予的宅院,封赏之人正是“青龙大刀”关愁。当皇帝还在江南行都之时,得知武圣后人在江湖上行侠仗义,为民惩奸除恶,兴之所至便派人请来一见,这一见圣上是欣喜非常,因为关愁不仅真是关帝后人,而且礼数周全,不似一般江湖人那般粗野不通教化,更为难得的是这个人对自己独闯王庭的举动颇为赞善,

称此举正如其先祖单刀赴会一般英武无双,有关帝遗风。

皇帝甚为欣赏关愁,在迁都中都后更是下旨让四大家的帮关家后人在临安修建一个园子供其休憩,以向关帝彰显我朝武德。

虽不明白圣上用意,可四大家的自然是尽心尽力为圣上办事,很快这个园子便建了起来赠予关愁。四大家的更是由黄家牵头,四位家主主动宴请关大侠,五人把酒言欢甚为亲密。几人在宴会上究竟说了些什么无人知晓,但之后关愁的侠名一日更甚一日,四大家的名声一日好过一日的情况也许说明了一些问题。

如今关长欢就正跪在自家大厅中,全无之前潇洒贵公子的仪态,面目羞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