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晋文归朝-第2/3页
重耳刚回国,还未正式继位,且服国丧不能远行。命“五贤士”之贾佗、先轸、魏武子协同整理朝政,安抚国民。又令绛城守城兵士将功折罪,随天子南下收复洛邑。由狐偃、赵衰统领。
国殇期间不能大宴,重耳只派人送了些酒肉,众人自行用膳。
待重耳为晋献公办完丧事,已是半月以后。众人再次出发南下。
绛城往南不到一百里便是黄河,过了黄河再行一百里就到了洛邑。从绛城到洛邑,算上渡河,不过两日路程。
大军第一日行至黄河边,已是傍晚十分。秦、晋各命军队安营扎寨,准备次日清晨渡黄河,然后奔袭洛邑。
时值深秋,两岸野草灌木都已枯黄。金风临岸,芦花飞零,一幅凋敝之景。黄河流水也远不如春、夏季时的奔腾之势,没有了往日的波涛浪花。倒是应了万物疲乏的时令,还未到天黑,河面上已升起袅袅浅雾,远远望去,轻纱薄幔,催人困殆。
河中央似乎看到一个人影,幢幢而来。惊奇的是,人影立于河面逆流而上,仿佛鹅毛一般轻巧,又如泛萍一样飘荡。
河边巡逻的兵士看见人影,不敢怠慢,大声问话:
“来者何人?”
人影并不答话,却唱起歌谣:
日月交替兮搅黄昏
天地改色兮乱光辉
四方动荡兮撩人心
五乐齐哀兮崩雅音
我欲修身兮破茅庐
王迁旧都兮毁城池
我欲修身兮破茅庐
王迁旧都兮毁城池
......
歌声绵长悠远,沧桑悲壮,声声泣耳。
歌声未绝,军营内各领军之人已来到河岸上。众人深感传音之妙,可见河面之人的神宇修为已至化境。却着实摸不清来者何人,又有何意图。
众人聚光凝神紧盯来者。来者头戴纶巾,青衣草履。竟全凭一支芦梗立于水面之上,身法之精妙,绝伦无比!
正待众人惊诧之际,薄雾深处河面上,隐约呈现出一团团黑影。黑影渐渐向河面之人背后驶来。不多时,仅相距十几丈。
细看之下,是几艘沉甸甸的橹船。船上几个兵士模样的大汉见前方水面上有个人影挡住去路,一阵“唧哩哇啦”怪叫。
狄人!
又是在运送洛邑的劫掠之财。可恨至极!
众人正想截杀,只见河面之人歌声顿止,脚尖轻轻在水面一点,飘飘然转过身去,面朝狄船。
歌声又起!
不同于之前,歌声隐没了词句,只是吟唱。歌声转为凄婉悲伤,还带着一股强劲钻心的穿透之力,令人意乱情迷,神魂颠倒。
“妙音神吟!来者可是鸦岭伊先生?”众人之中一个声音苍劲的老者问到。问话之人正是狐偃。
来者依旧不答话。歌声骤然由轻扬转为沉闷,如天边隐雷,绵绵蓄势,继而一声霹雳断喝!
岸上几个巡逻兵士立刻昏厥过去。其他众人也略觉心口烦闷,神宇修为稍低者如郑萦儿之流,已有呕吐之感。
橹船上倒好,鬼哭狼嚎之声此起彼伏,狄人兵士各个口鼻喷血,死命捂住双耳。顷刻,惨叫连连,纷纷倒地而亡!
又见来者脚尖一点,飘飘然,已到众人跟前。
“在下鸦岭伊川需,适才惊扰,还请各位见谅!”伊川需抬手失礼,声色郎朗,言辞和蔼谦恭。一席青衣纶巾,儒雅非凡。看样貌,五十有余。鸦岭,地名,洛邑郊外一处深山密林。
“伊先生不必多礼!常闻伊先生神吟绝妙,今日一见。老夫叹为观止!”狐偃回礼道,接着又问:
“伊先生先前所歌之词,大有忧天下之意。不知伊先生此来何为?”
“回阁下言,在下几日前于郑国获悉秦晋合兵,勤王南下,故而冒昧前来拜迎,欲为小卒,尽绵力驱赶狄人。不曾想在此处幸会各位。恰逢狄兵至此......呵呵......适才见笑了......”伊川需又施一礼。
“哦......难得伊先生大义!”
“恕在下多问,阁下可是晋国狐神相?”伊川需见狐偃背负一镈钟,故有此问。
“神相之名不敢当,正是老夫!”狐偃回到。
狐偃一改往日严厉肃杀之风,言语之间也颇为客气。皆因叹服伊川需“妙音神吟”之玄妙。“妙音神吟”之法全靠神宇催动,此法与“子犯和钟”有异曲同工之妙,狐偃早有耳闻。若与伊川需一战,而不借“子犯和钟”灵力,狐偃胜算只达六层。
“神相可知齐国已率鲁、宋、卫、曹、陈等国汇集于郑国?料想此时也已向洛邑进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