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下 贾文和巧献安民记-第2/3页



贾诩不慌不忙,双手作揖道“大王!岂不闻帅不离位、王不离国,方才李侍中给您讲了一个童谣典故,听觉巧妙!我这儿呢也有一段儿,不过我不念,我唱!这歌叫‘消灾去病延寿长生歌’不知您爱听不爱听呢?”

吆!董卓一听怎么着?这位要唱一段儿?那感情好啊!今儿真不错哎!说书的唱戏的全免费,“啊!贾爱卿,我就爱听你讲故事,说典故,这歌听着名字就好!但唱无妨啊!”

贾诩点点头,朝殿下一挥手,早有随行的家仆,从殿外台阶下搬上一个渔鼓,一个简板来。这也是贾诩提前备好的,这会儿他怀抱渔鼓,左手持剑板,右手拍打渔鼓筒底儿,和着节拍,还真就唱上了“天有一人,隔壁摇铃,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啊。。” 贾诩边唱边跳,唱辞就是这一段儿,反反复复唱了三遍,这才一收势,作揖道“嗬嗬!丞相、列位大人见笑了!”

别说董卓还真挺喜欢听,整天的鼓乐笙箫、歌儿舞女的,他早就腻歪了,赶紧一摆手“咦!文和不必过谦,此曲着实妙绝!但不知你所吟唱词曲,其中韵意若何啊?”

贾诩心说就等着你问这句那!他唱的这段儿叫“道情歌”,属于道观内老道所唱的一种经韵,到这儿咱简短说一下,贾诩的老师是谁呢?正是“燕山帝师剑圣”的王越王老道长,王越俩徒弟,一个是“圣手白云侠”徐庶徐元直,一个就是“毒士双面侠”贾诩贾文和,徐庶这个人一生光明磊落,铮铮侠义情肠,颇有恩师王越的几分道侠风骨;贾诩就不同了,为人心绪深沉、城府叵测,你很难知道他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他在三国里属于亦正亦邪、自身较为复杂的一个人物,因此也是几次在代表善、恶的几大势力团体之间徘徊不定。

几句带过,这会儿董卓一发问,说你这歌里唱的什么意思呀?贾诩就说了“大王!这段儿唱辞说的是前朝的一个典故,当初楚汉争雄天下,楚霸王项羽盖世无敌,三载灭秦,入主咸阳,七分天下已占其五,把咱们老高祖皇帝困守在了南郑,形势非常的不利,当时高祖手下有一个谋臣,名叫张良,就是后来咱大汉朝开国的神相啊!他定下了三条贤计,要灭楚兴刘,为使战火早息,天下太平,百姓免遭屠戮,方才我唱的这首童谣,可就跟他这第一条计策有关!”

“噢?”这会儿不光董卓,帅府中的文武群臣也都让贾诩给吊起胃口来了,都想知道

张良献的什么计呢?董卓一拍巴掌“嗯好!太好啦!文和那,你真乃博学多闻的奇才,快来说说!这个张良献得第一计叫什么计啊?”

“回丞相!张良这第一计,就叫儿歌造谣计!”

“什么?儿歌造谣计!?嗨!这算什么妙计啊?”

“您想啊!这童谣里的每句歌词儿,可都有一层深意那!”

“哦?怎么个深意法呢?”

贾诩不紧不慢就说啦“丞相,今儿我给您唱的这首歌谣,就是当年张良编出来诓楚霸王迁都的唱辞儿,张良立志灭楚兴汉,摆下了三条定贤计,第一条,让霸王迁都;二,给刘邦找一个的兴国大元帅,三,说服天下诸侯,叫他们弃楚归汉!后来他这三条计谋可都实现喽,天下形势是自此逆转,高祖也终于得以打败了项羽,遂开创大汉朝千秋的基业。”

说到这儿贾诩停顿了一会儿,一瞧大伙儿都听入迷啦!这才接茬儿往下说,下面儿这话可就带到正题上来了“丞相!当年张良乔装改扮、夜入咸阳、散下儿歌谣言,为的就是让楚霸王迁都啊!咸阳乃帝王之所,龙虎宝地,项羽一日不离开咸阳,把咱高祖皇帝困在南郑,高祖就难有伸张逞志之时,那么项羽怎么就上了当非要迁都呢?还得说张良,他这段词儿编得可太好啦!说‘天有一人’, ‘一’再加个‘人’字念大,天下最大的人是谁啊?当然是富有四海,无敌天下的项羽啦!‘隔壁摇铃’,是指名声在外,天下谁人不知道西楚霸王呢,‘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也是说天下人都知道西楚霸王,但是谁都没见过,这叫‘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富贵了就得回家,不回家就如同穿着华美的衣服在夜晚走路,谁看得见呢?这也是暗示项羽迁都呢!楚霸王是让这首童谣给蛊惑住了,加上他自个也有迁都的想法,天降童谣正应了天意!于是不顾群臣反对,逼迫傀儡皇帝义帝迁都彭城,为此还烹杀了苦苦相谏的老忠臣韩生,致使诸将愤懑,忠良离心。可说从迁都这儿开始就是楚霸王逐渐走向破败的第一步!项羽前脚刚一走,张良假卖宝剑请出了天下奇才韩信,第二条访贤计得以实现,高祖遂拜韩信为大帅,兵出西蜀,不久便占领了关中宝地,与项羽分庭抗衡,渐渐羽翼丰满,后来张良又用第三条“连环离间计”,诸侯倒戈,齐伐楚霸王,终使霸王别姬,乌江旁自刎身亡,一代英雄帝星,自此殒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