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章 笼中人自己做钥匙-第3/4页





        卢象升点头,又提醒郑海珠道:“阿姐,方才王姑娘与我商量,此琴不能由我们出面吆喝,顶好请董公帮忙,宣于仕人圈,但成交于商人之手。”

        郑海珠当然赞同他的思路。

        文人固然定是懂此琴的,但商人能出的价更高。

        江南的几个商帮,淮扬商人和苏州商人自负风雅,喜欢造园子,徽商和浙商则喜欢收古董,表明自己有文化。

        试问,在有钱人比拼品味的战场上,还有什么事,比收一架苏东坡用过的琴,更能傲立于土豪之巅的呢?

        但郑海珠略略修正了一下卢象升:“还是请黄老爷携琴,先在东林书院文会的时候亮相吧。”

        卢象升诧异:“啊?为何?董公不是收藏大家吗?”

        郑海珠看向王月生:“月生可明白,我为何不求董公?”

        王月生道:“连我这样铁了心赠琴的主人,方才抚琴后,都仍有一丝不舍。郑姑娘去请董公宣之,必先登门与董公照面,那样没有外人的场合,董公这样本就醉心收藏书画琴墨的前辈,观此琴后,出一个公道的请价给郑姑娘,比如五六万银子,郑姑娘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呢?”

        卢象升一点就透:“晓得了,我们能卖十万银子,为何要卖五六万银子。”

        郑海珠道:“是的,黄老爷站在我们这一边,支持我们在松江设台造火器,至少能保证开关后的海防。所以,他能明白,这琴不是要找知音主人,而是要居奇贵卖。”

        卢象升赧然地笑笑:“王姑娘心思缜密,人情练达。”

        这句话,几天后在去杭州的船上,郑海珠与卢象升重提。

        她扯着卢象升一道去杭州,一方面是显示儒林晚辈们对李之藻的礼仪,另一方面,也是在路上与他谈谈心。

        郑海珠看出卢象升的落寞。

        原因很可理解,卢象升明白,自己为了乡试,再过三四个月就不得不离开松江,而李公与王姑娘,或许还有孙元化,要接手火器坊了。

        “象升,复园那个铁匠铺子里的第一支合机铳,是你和葛家师傅们打出来的,我知道你舍不得那一处。你放心,有王姑娘这般与你一样聪慧坚韧的管事在,有李公他们领衔,大小火炮一定能造出来的。”

        客船二层的临窗茶桌边,卢象升一面聆听郑海珠的肺腑之言,一面望着白茫茫的水面,目光复杂,末了轻喟一声:“不瞒阿姐说,我也没想到,这几日见到月生,先前对她的倾慕之情,竟旁枝生出几分嫉妒来,甚而会想,她已然脱了牢笼,我却似往牢笼中去。”

        郑海珠摇头道:“你这可说得不对。其实,我们人人都是身在牢笼中,但我们也可以努力把开笼子的钥匙,设法攥在自己手里。哄骗过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之后,我们未必就不能自在地进出笼子。甚至,还能去开别人的笼子。”

        卢象升将目光从烟雨山水间收了回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