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卫氏崛起



卫青骑奴,子夫歌姬,皆不如常民,然卫青坚毅及子夫身姿,使天子刘彻觉之,才人与美人民间亦为有之,遂以卫青子夫所在之卫家,于瞬间成钟鼎之族,几于奴上崛起之族,自汉世帝国起,唯卫氏也!——华夏鼎世

汉世六十六年,被誉为景帝的刘启迎来了人生中最后的一天。其太子刘彻和母后窦漪房,聚在了刘启的身边,看着嘴巴喃喃而动,但实在是说不出话来的刘启,几个人都是说不出话来。最后还是太子,也就是即将成为皇帝的刘彻,把自己要做的,想做的事情,用最快的方式来跟刘启说了下。刘启说不出话来,但眼睛能动,用近乎动用元气的力量眨了眨眼,以示自己的认可!

刘启的葬礼极为简单,送行的人不太多。这是刘启自己的意思,一辈子的节约的刘启,怎么可能在死后铺张浪费?

但即便如此,百姓们还是不干,整个长安城人满为患,挤得百姓嗷嗷直叫,刘彻也出不去,未央宫都出不去。

“陛下,怎么办?”主父偃一路跟随刘彻而来,是亲眼见证着刘彻成为皇帝的。但也没有想到,这亲眼见证的皇帝,此时却因为这样的事情,搞得手足无措。

“怎么办?这不是你跟董仲舒该想的事情吗?”刘彻雄心壮志,奈何遇到了百姓,还是这样的事情,整个人只能无奈的等着。

但这么等着也不是个事,从这里到阳陵至少有三日路程,如果今日不出发,恐会误了入葬的吉日:“朕亲爱的左膀右臂,这可是第一次的难题,这都解决不了,今后该怎么办?”

屋内的主父偃比刘彻还要着急,毕竟刘彻刚刚继位,还没有把自己人封官加爵,这个事情若是搞不定,自己今后的削藩之策,怎么可能实现?

就在主父偃在屋里干着急的时候,董仲舒来了:“陛下,我给您带来了个一个学生,他应该有办法处理这样的事情。”

“学生?你还有学生?”刘彻带着主父偃和董仲舒也不是一日两日了,突然听说董仲舒还有学生,自然有些好奇。

“陛下,是臣跟您之前便有的,这个人主父兄也认识。”在董仲舒的提示下,主父偃想到了一个人:“司马迁来了吗?”

“司马迁...太史令司马谈的孩子?”司马谈已经是汉世帝国的太史令了,就是记录国家典籍的官位。而这太史令从夏世便有,一直延续至今,是华夏历史的最重要的传承体现,不得或缺。

“回陛下,就是太史令的孩子。”董仲舒说完就把门口的司马迁给带了进来,让司马迁在刘彻的面前出现。

司马迁很年轻,是董仲舒的学生。但在司马迁看来,董仲舒没有做自己老师的能力,所以早些年在伏生那里学习的经历,使得司马迁更像秦世而来的人。

“陛下,咱就是司马迁了。”司马迁是强挺着精神而来,但在刘彻看来,是一点精神都没有:“朕怎么感觉你不是汉人而是秦人啊。”

“师从伏生先生,有点秦人风范也是对的。”司马迁解释完了后刘彻还特地看了董仲舒一眼,而董仲舒也只是嘿嘿一笑,只是自己尴尬:“陛下,司马迁肯定有办法。”

“司马迁,你也看到了宫外的景象了。朕要给父皇入葬,可是出不去,你有办法吗?”刘彻心想若是这司马迁真的有能力,就让司马迁成为下一任的太史令。

司马迁点了点头,连说话都不说话的走了出去。

刘彻看着司马迁边走还边打哈欠,摇着头郁闷道:“主父偃,你也跟上去吧,看看这司马迁用什么办法。”

主父偃想跟着刘彻,但刘彻开话了,也只能离开:“是,陛下。”

“董仲舒,你跟朕来,朕要偷偷的看一下你的学生到底是不是个人才。”刘彻赶忙换了身便服,拉着董仲舒便从未央宫的侧门而出,尾随着司马迁和主父偃,一路来到了人山人海的长安城广场上。

此时已经接近中午,已经有不少百姓回家吃饭了。但即便如此,人山人海的还是让挤在人群中的刘彻和董仲舒,多了几分难受:“出门在外,叫朕...叫我少爷。”

“明白了少爷。”董仲舒在前面顶着往后退的人,眼睛看到了司马迁:“少爷,司马迁来了。”

司马迁是骑着马来的,但却不是自己骑着马,而是主父偃骑着马,载着自己而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