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七国之乱
诸侯七国之王,抱与天子刘启同心之意,但却反之以世,然此一己之利事,不可得世识同也,故三月不至悉军兵败,七反诸侯之王者,亦是人头堕地,天意以刘启为胜者,使贾谊晁错之死,亦有安慰矣——华夏鼎世
七个诸侯国,以吴国为首,从自己的诸侯国开始,分别进攻吴王刘濞计划的势力。而吴王自己,则眼睛死死的盯着梁国的刘武,一心想把这个比天子刘启还让自己吃亏的诸侯王,亲手给砍掉脑袋。但此时摆在刘濞面前的晁错尸体,让刘濞暂时的停住了脚步,直到东边的诸侯王们都已经纷纷做好了准备,并且对相应的目标进行攻击的时候,刘濞知道了,自己走了一条绝无反悔可能的路。
晁错的尸体此时已经送到了吴国有些时日,而此时的天子刘启,却坐在未央宫那打死刘贤的地方,呆呆的坐着。
“陛下,除了吴国和楚国之外,都出兵了。”大将军窦婴,丞相陶青,还有太尉周亚夫都在。唯独不在的高层,便是已经被腰斩的御史大夫晁错。
“老师的尸体送过后,吴王说什么。”刘启看着几个人中缺了晁错,总感觉自己的身边,已经没有能够让自己自省的人了:“不退兵吗?”
七国开战,身处长安的天子刘启才知道原来凑齐百万的兵众,至少在自己的世代里,是没有什么太难的事情。而且这还是七个诸侯王,一旦全国皆反,自己这个所谓的皇帝,天命之子,就会成为笑话。
“不退,根据袁盎的回信,这吴王是铁了心了。”陶青在晁错死后,也觉得御史大夫是个不可或缺的人。所以和晁错一样在政治上敢说敢做的袁盎,成了陶青希望回归长安的首选之人。
“铁了心更好,要不然老师就白死了。”刘启回了回神,让原本就能坐下四个人的棋局之地,分别坐上了陶青、窦婴和周亚夫。
刘启知道,目前帝国中央最强的战力,都在这里了!
“三位,制定计划吧。”刘启制定过计划,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个晁错的死亡算是让吴王刘濞等诸侯王的造反成了铁上定钉的事,但随之而来的诸侯势大,也大出刘启的所料。
“陛下,目前长安城的可用之兵超过了三十万,周边还有不少预备军,差不多也有三十万。六十万对一百万,足够了。”最先开口的是丞相陶青,也是经过计算的到的结果。
刘启没后回话,而是扭头看向了正前方的窦婴,以及右边的周亚夫:“你们二人认为呢?”
窦婴和周亚夫欲言又止,可把刘启给气坏了:“支支吾的算什么?御史大夫要是还活着,会跟你们二人这般吗?”
刘启知道窦婴和周亚夫是绝对不会同意丞相陶青的建议,只是碍于陶青是丞相,所以不能张口就反驳。所以刘启才会生气,认为大战将至,身为大将军的窦婴和太尉的周亚夫,竟然还在为战后那所谓的官场和谐着想。
窦婴和周亚夫倒不是怕陶青,而是给陶青面子而已。现在天子刘启都动怒了,窦婴和周亚夫便不再给面子:“陛下,战争的人数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不是人数。”
对于军事上,窦婴还是不如拥有细柳阅兵的周亚夫厉害:“陛下,大将军说得对,最关键的不是人数,而是道义和战意。”
“你们说的朕都懂,但朕想知道的是,具体的战略战术。”刘启刚说完,周亚夫就拿出了自己的计划:“陛下,臣早就准备好了。”
刘启松了口气,毕竟这场仗能否赢,最关键的就是周亚夫了:“很好,太尉可让朕轻松了许多。”
但当刘启打开周亚夫的竹简时,整个人都懵了,因为竹简上只有一行字:“全力进攻吴国,坚决不救梁国。”
“太尉,这就是你给朕的计划?”刘启看着周亚夫,周亚夫点了点头:“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太尉,朕不管你心里怎么想的,也不管你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只是朕想知道你的具体作战方案,有没有?”刘启期待的眼神最终变成了失望,因为周亚夫边笑边说道:“陛下,孙武前辈说过,兵无常势,现在长安城遍地都是吴王的眼线,如果臣有了计划,那么吴王那边必然就会知道。只要您把这次七国之乱的指挥权交给臣来做,臣定能赢的漂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