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格物致知之辩-第3/3页
底下的众人立刻一阵骚动,都小声的议论了起来,这怎么可能只听了一遍,如此短的时间就发觉出对方的症结所在。
就像是中医治病一样,一眼就看出来了对方的症结所在,如此的让人惊讶和骇然以及无法信服。
若不是因为出声之人乃是杨慎,底下的士子已经有人起身反驳了,不过也存有一些人想要借着这个机会扬名。
毕竟杨慎的名声可也不小,而不等众人的反应,孙复的脸上却没有任何的不忿。
而是示意对方说出来,杨慎回道:“在晚辈看来,先生这番言论只会使得在学习时过于注重格物,把功夫都用在了读书上,而对更为重要的道德实践缺乏重视。”
这并不是说杨慎有多么的才思敏捷,而是他的父亲曾经在私下时点评过泰山学说,说出了其中的弊端所在。
孙复的今日这番言论,自然不是平地起高楼,所以的知识都起于基本架构。
还未等孙复回答,便听见杨慎说道:“泰山先生,家父曾经说过格物就是正心,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而致知便是“致其物(心)之知!”
即把心中的天理推至事事物物中去的过程,这就是作为格物致知目的的儒家“所当然之则”和“所以然之理”并不在外物中,而是在人的内心,所以没有必要再去向外物追寻天理,人所要做的就是把内化于心的善性付诸于道德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物。
其根本都是围绕着儒家的“所自然之则”,还有“所以然之理”上。
二者有着其根本的区别,孙复此言在说的就是认为万事万物皆内含有理,我们在对外物的观察学习中探究天理,并通过类推打通了物欲对内心的蒙蔽,以能诚意正心。
而杨氏心学心学则认为心即理,理只在我心中,不在外物,只要向内索求,也可通达天理。
这一点那些杨氏心学的弟子一下子也就明了起来,仿佛前面的所有阴霾一下子都散尽了。
原本晦暗的前路一下子变得明亮了起来,随着杨慎的话音落下。
“文瑜先生微言大义,弟子明了!”
随着一位青衫儒生起身作揖说着,也陆续也有许多人起身作揖应和:
“文瑜先生微言大义,弟子明了!”
他们看起来是向着杨慎作揖,但是在场所有人都明白了这是在向那位没有露面的杨公所说。
崔罕整个身体都在颤栗着,这并不是害怕而是激动,今日的辩经竟然如此的精彩,他的灵魂仿佛都在这一刻被这些言语所震撼到了。
在高丽的文坛,何时见过如此大儒论理,解圣人大道。
他在高丽之时,并没有完整的对杨氏心学有所了解,当初听闻只是觉得不过是另辟蹊径的小路。
如今觉得这是一条直指大道的路,还有那位泰山先生所言亦是让他觉得乃是儒家正理。
他竟然分不出哪一家才是儒家正道,他只是觉得自己一定要好好认真的学习,将两家之文化带到高丽的土壤。
让它们生根发芽,最后让儒家的文化也能够生长在高丽那贫瘠荒芜的土地。
对于崔罕而言,就像是从村中械斗,一下子看了一场两国交战,那种场景让他觉得震撼。
孙复咳嗽了几声,身边的弟子连忙上前,他伸手道:“无碍,身体的老毛病了!”
他远远的看轻了杨氏心学,或者说如今当下的那些人对于杨氏心学了解的都太浅薄了,让他有些没有反应招架过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