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太尉发迹
遗诏宣完,哪知这遗诏,当时杨丞相代笔所书之时,并未想到这一节,只说嗣立皇位,并未言明也为皇子,实是一大疏漏。
然这一疏漏,竟然被聪慧的刘捷瞬间把握。
既然是遗诏,无论何人,都必遵守,一时之间,刘捷就依遗诏之宣,不是明门,拒不入宫,那杨丞相局促之间,竟也无他言相对。
于是,刘捷与杨丞相两边,一时竟陷入对峙之中。
刘捷那边只管把那炊烟烧得更高。
杨丞相这边,赶紧召集文武商议相对之策。
只听一大臣禀告杨丞相说:“如今,皇上驾崩,朝中是密不发丧,如若这般相持不去,时间一长,泄露了消息,敌国若知事体,必然认定朝廷不稳,那时来犯,该当如何?岂不悔之晚矣?宜快让其入城。”
这时只见又一个大臣说:“杨丞相,确实如此,又有一事,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密不发丧,局势暂未有动,如若时间长些,难怕漏风,到时,天下大乱,则社稷危危。”
杨丞相也知道,如果就这样下去,只怕他也承受不住,但如不从华门,认了这皇子身份,岂不违了皇家正统礼仪体制?
断然不能从明门而入。
但终不能如此对峙下去。
杨丞相突生一计,心想:“若果以皇太后的懿旨,只说如不从华门而入,按皇子礼制入宫,就要废了刘捷,再立新嗣,唬他一唬,看他如何?”
但又一想,此等操作,只可言传,不能有书,不然,只怕事后,有了凭证,祸害于己!
再细思一遍,只觉此计甚妥。
即刻传心腹之人,贴耳细言一遍,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心腹之人屡屡点头,领命而去。
杨丞相就在府中,来回踱步,只待消息。
不多时,心腹之人到了刘捷营中,只找刘捷,进得帐中,只说太后口谕,依着杨丞相交代,宣完转身就走,也不待刘捷起身。
刘捷一看,这等阵势,实是相逼,非要依皇子登基之礼制不可。
这刘捷,乃是有勇有谋之人,并不慌乱,心中仔细一想:“此等作为,必不能从,需强硬对之。”
想到此处,即刻命随从人马,起锅停饭,灭了炊烟。
然后让所有人等,再缓缓后撤五里,造出即刻返回封国之意。
杨丞相的探子一见,人马后撤,要归封国,岂不是这皇位也不要了?
急切直奔杨丞相府中,禀告此事。
杨丞相一听,大惊失色,如果刘捷返回封国,不要这皇位,皇上遗诏赫赫在此,天下岂不大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